主讲人:坂井洋史教授
主持人:董丽敏教授
时间:2014年11月24日14:00-15:30
地点:A602室
讲座简介:
文学史(研究)原来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中被人为地虚构出来的、酿成"国民"意识的意识形态机器之一。正因为有如此历史背景,今天它在"文学研究"领域中成为严厉的相对化和质疑的对象,已非优先于个别作家(研究)或文本(分析)的上位价值/概念/框架。但是,如此批判文学史(研究)之"过时"的逻辑本身中似乎存在着不少问题:简单地认为文学史(研究)已"过时"而把它从文学研究的范围排斥,如此态度也许是开启某种问题中潜在着的丰富内涵而切入于此的可能性之主动摈弃。加之,近年来文学文本和各种文献资料的数据化和网络上公开有所急速进展,文学史叙述将自身向多元/多样性开放/解放的条件,亦即叙述"新的文学史(研究)"的客观条件也逐渐齐备起来了。
在如此条件下,"新的文学史(研究)"是否可能?如果可能,那么如何才可能?我们应该从束缚自己的思维惯性摆脱出来,而承认以往的文学史一直共享过来的显著特征,即代言/表象现代的宏大叙事的单一"故事"并不是叙述文学史时不可动摇的前提。这,当然是现代性的相对化和超越,更是"谐调是伪相;美才在于混乱中"(大衫荣《生命的扩充》1913)此一原则的承认,亦是对于阅读/审美之无政府主义的皈依。总之,瞭望"文学景观"之际,我们的用何种眼光才是重要的。
在此次报告中,我将视觉的现代性、现代的"视觉制度"(Scopic Regime)及其局限等"视觉论"范畴内的观点和研究成果也纳入在视野中,从中受到启发而初步探讨这个问题。
坂井洋史教授简介:
现任一桥大学大学院言语社会研究科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坂井洋史(Sakai Hirobumi),1959年生,日本东京人。东京外国语大学汉语系、东京大学中文系、东京大学研究生院中文专业毕业。学术博士。巴金研究会研究员、理事、《巴金研究集刊》编辑委员、上海大学文学院文化研究系校外委员。
主要著作:
《忏悔与越界—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日文。汲古书院,2005年/中文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脱轨与启示—中国现代作家研究》(日文。汲古书院,2012年)、《巴金的世界》(与人合著、中文。东方出版社,1996年)、《陈范予日记》(中文。学林出版社,1997年)、《现代困境中的文学语言和文化形式》(与人合著、中文。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情影—陈范予诗文集》(中文。香港文汇出版社,2011年)、《巴金论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中国安那其主义运动的回忆》(编译、日文。总和社,1992年)、《原典中国安那其主义史料集成》(与人合编。绿荫书房,1994年)、译著有张炜《九月寓言》(翻译,彩流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