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上海大学历史系、《近代史研究》编辑部
会议日期:2015年1月10日(周六)~11日(周日)
会议地址: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乐乎新楼二号楼
会议议程:
2015年1月10日(周六)
08:30~09:00 与会者签到(地点:乐乎新楼2号楼1楼海纳厅)
09:00~09:25开幕式 主持人:刘长林(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
致欢迎辞:忻 平(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
致开幕辞:徐秀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近代史研究》主编)
09:25~09:45 合影、茶歇
09:45~11:55 主题报告(每位35分钟)(讨论15分钟)
主持人:徐秀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近代史研究》主编)
1、荣维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原《抗日战争研究》主编)
抗日战争研究状况分析
2、苏智良(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迁徙与存续:抗战时期中国人的西行
3、陶飞亚(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
抗日战争时期的《教务杂志》
12:00~13:30 午餐
第一会场思源厅(乐乎新楼2号楼1楼)
14:00~15:10专题讨论(发言8分钟)(评论5分钟)
上半场:抗日救亡运动中的社会动员
主持人:汪朝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1、何晓明(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题 目:中日战争与近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评 论:邵 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2、刘长林(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
彭小松(上海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题 目:国难中的死谏:"九一八"事变后民众的极端抗议行为及其社会价值
评 论:杨雄威(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3、杨雄威(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题 目:抗战三十年:民国时期的"亡国奴"想象与反日动员
评 论:蒋 杰(里昂高师东亚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
4、潘 婷(上海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多元价值追求下的上海国货年运动:以《国货周刊》为中心的考察
评 论:张 帅(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讲师)
15:10~15:20 中场休息
15:20~16:30专题讨论(发言8分钟)(评论5分钟)
下半场:抗战时期的社会病态与下层生活
主持人:何晓明(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1、蒋 杰(里昂高师东亚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
题 目:战时上海的毒品贸易与消费
评 论:王瀛培(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
2、邵 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题 目:抗日战争时期上海的乞丐问题
评 论:何 品(上海市档案馆副研究馆员)
3、章 林(上海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题 目:历史罪证:抗战时期上海社会自杀百态
评 论:邵 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4、张 帅(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讲师)
题 目:日军集中营里的中国战俘
评 论:何 品(上海市档案馆副研究馆员)
第二会场上善厅(乐乎新楼2号楼1楼)
14:00~15:10专题讨论(发言8分钟)(评论5分钟)
上半场:国难处境下的学校搬迁与学校教育
主持人:严海建(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暨抗日战争研究中心副教授)
1、蒋 超(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
题 目:李应林与抗战时期岭南大学的播迁及经费筹措和治校
评 论:韩 戍(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博士生)
2、张立程(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题 目:孤岛时期之江大学的联合办学
评 论:严 泉(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3、韩 戍(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博士生)
题 目:抗战时期的部校之争与政学关系:以私立大夏大学改国立风波为中心的研究
评 论:李常宝(山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4、严 泉(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岳晟恺(上海大学历史系硕士生)
题 目:西南联大与抗战时期国民党的党化教育
评 论:刘雪芹(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副研究馆员)
15:10~15:20 中场休息
15:20~16:30专题讨论(发言8分钟)(评论5分钟)
下半场:国难之下学校师生的生存样态
主持人:汪谦干(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安徽史学》编辑室主任)
1、刘雪芹(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副研究馆员)
题 目:孤岛时期女子大学的生存状态:以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为中心的讨论
评 论:翁有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史学月刊》常务副主编)
2、翁有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史学月刊》常务副主编)
题 目:抗战时期的吴宓与钱穆的日常生活
评 论:蒋 超(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
3、严海建(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暨抗日战争研究中心副教授)
题 目:战时大后方知识人的病痛与死难:以大学师生为中心的考察
评 论:张立程(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4、李常宝(山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题 目:抗日根据地小学教员群体的生存样态:以太行区襄垣县为中心的考察
评 论:严海建(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暨抗日战争研究中心副教授)
17:00~18:00 晚餐
2015年1月11日(周日)
第一会场思源厅(乐乎新楼2号楼1楼)
09:00~10:20专题讨论(发言8分钟)(评论5分钟)
上半场:抗战时期的政党建设与社会力量整合
主持人:翁有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史学月刊》常务副主编)
1、罗衍军(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
题 目:生产动员与乡村社会整合:以山东为中心
评 论:徐文彬(中共福建省委党校闽台关系研究中心讲师)
2、王明前(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题 目:"三三制"和"两面派":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评 论:张智慧(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3、刘志鹏(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
题 目:沦陷区国民党地方党务干部群体探究:以山东省党部委员群体为例
评 论:章 林(上海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4、王瀛培(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
题 目:"医学共荣"还是"殖民地医学":汪伪国民政府治下的医学卫生:以1943—1945年伪《申报》为中心的管窥
评 论:彭小松(上海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10:20~10:30 茶歇
10:30~11:40专题讨论(发言8分钟)(评论5分钟)
下半场:战乱生活中的慈善与救助
主持人:徐有威(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
1、洪 伟(南京晓庄学院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助教)
题 目:抗战时期江南地区穆斯林慈善活动
评 论:罗衍军(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
2、吴 华(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博士生)
题 目:抗战时期的宗教慈善活动:以成都佛教界为考察对象
评 论:王明前(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3、徐文彬(中共福建省委党校闽台关系研究中心讲师)
钟羡芳(福建师范大学讲师)
题 目:抗战时期的国家与民间组织关系变迁:以福州救火会为论述中心
评 论:刘志鹏(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
4、张智慧(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题 目:战前上海日侨社会的救济问题:以20世纪20—30年代为中心
评 论:罗衍军(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
第二会场上善厅(乐乎新楼2号楼1楼)
09:00~10:20专题讨论(发言8分钟)(评论5分钟)
上半场:国家危难下的迁徙与生存帮扶
主持人:黄延敏(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副教授)
1、丰 箫(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题 目:抗日战争时期人员流动及战后心理
评 论:黄延敏(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副教授)
2、李 强(上海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题 目:国家危难和个体生存:抗日战争时期苏州地区的"网船教友"
评 论:张长虹(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
3、朱东北(吉林大学文学院讲师)
题 目:内隐与外显:抗战前后合法工会同群感考述
评 论:包树芳(上海大学历史系讲师)
4、忻 平(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
张智慧(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吕佳航(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讲师)
题 目:一二八事变后日本对在沪第三国侨民的赔偿问题
评 论:丰 箫(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10:20~10:30 茶歇
10:30~11:40专题讨论(发言8分钟)(评论5分钟)
下半场:抗战时期的媒体与文化
主持人:潘 清(《江海学刊》编辑,研究员)
1、黄延敏(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副教授)
题 目:抗战时期郭化若对传统兵学文化的发掘与借鉴:以《八路军军政杂志》为中心的考察
评 论:吕佳航(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讲师)
2、张长虹(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
题 目:傅雷与"黄宾虹八秩纪念画展":记1943年上海举办的一次美术展览
评 论:朱东北(吉林大学文学院讲师)
3、曹明臣(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讲师)
题 目:全面抗战开始前后的中共媒介形象:以《大公报》资料为中心的探讨
评 论:李 强(上海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12:00~13:00 午餐
(会议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