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可接受的科学:多元主义与新客观主义的探索

创建时间:  2015/11/22  郭慧梅   浏览次数:   返回

讲座主题:可接受的科学:多元主义与新客观主义的探索
时间:20151124下午3:00
地点:校本部B401
主讲人:段伟文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讲人简介:段伟文,祖籍湖南,1968年生于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物理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科技哲学硕士、博士,20017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科技哲学研究室主任、科技哲学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科技伦理、科学技术研究、信息哲学等,曾赴牛津大学、科罗拉多矿业大学等访学,合作导师分别为信息哲学家弗洛里迪与技术哲学家卡尔.米切姆;现担任教育部马工程教材专家,科技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专家,国际期刊"社会中的信息、传播与伦理杂志(JICES"及国际期刊"负责任的创新(RI"编委,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保卫科学精神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及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技与工程伦理、自然辩证法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曾获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学金(2000)、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03)、第八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二等奖(2003)、第六届全国图书奖提名奖(2004)、第14届中国图书奖(2005)等奖励。
内容提要:20世纪初,科学哲学在"统一科学运动"的旗帜下应运而生,主旨是寻求科学的合理性并为之辩护。在此视域中,当代人类必须回应的一个重大问题——如果科学不再是一种必然的科学,我们可以接受什么样科学?可能性思路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强调科学所探寻的是基于能动者主体意向和视角并与世界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能动实在,其理论、方法与视角多元,是具体多重稳定性的多元聚合体;另一方面,直面技术化科学的不确定性以及事实与价值高度纠缠的现实,直面科技时代普遍存在的社会怀疑论(而不是传统认识论所面对的个体怀疑论),寻求一种由知识的后果反过来修正知识的前提的新客观主义。

上一条:标准化与国际化学术论文写作

下一条:非线性互补和对称锥问题的新互补函数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