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又一次被写入报告,这说明新时代制造强国的崛起,呼唤着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11
月
11
日下午
14
点半,法学院研究生团总支、
16
级研究生第二党支部和第五党支部在南区
306
成功举办了主题为"时代的楷模·榜样的力量"的组织生活会。组织生活会邀请到了全国"双百"感动中国人物、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小扁担"创始人、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为民服务活动顾问杨怀远以及全国劳动模范何颖。杨怀远老师与
30
余名法学院研究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就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劳模、工匠精神"的讲话进行了互动。本次活动创新了组织生活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法学院研究生辅导员侯文婷老师出席了本次讲座。
本次组织生活会在"歌唱祖国"的童稚歌声中拉开序幕。一段
10
分钟的纪录片让在座的同志们了解到了杨怀远老师平凡而感人的光荣事迹。杨怀远老师,
1937
年
1
月生,
1956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8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0
年复员后到上海海运局和平
14
号轮上工作,并先后担任原交通部上海海运局和平
14
号轮、大庆
11
号轮的生火工、服务员、副政委、政委。
1980
年他主动辞去政委职务,到长柳等轮继续担任服务员,直到
1997
年
11
月退休。
38
年中,他始终以雷锋为榜样,甘当人民的"挑夫",自备
120
多种方便旅客的用具,肩挑小扁担,穿梭于旅客之中,为旅客排忧解难,被旅客誉为"老人的拐杖"、"孩子的保姆"、"病人的护士"。他挑着一根"为人民服务"的小扁担,从青年、中年挑到老年,从计划经济挑到市场经济,始终不计报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誉为"小扁担精神"。
杨怀远老师一开口,就是顺口溜,出口成章,引得现场掌声阵阵。讲座伊始,杨老师以小见大,如数家珍地列举了近三十年来国家的变化、上海的变化、家庭的变化,并带同志们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光荣而艰苦的历史。接着讲到自上世纪
60
年代以来,自己以雷锋同志为榜样,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用小扁担服务群众,却在文革中遭他人以十几万字的书诽谤,百口莫辩。万般无奈之下,他选择拿起法律作武器,捍卫自己的名誉。经过三年漫长、煎熬的官司,他最终胜诉。讲到此处,杨老师激动地说道,
"
是法律给了我第二次政治生命。
"
并鼓励同学们好好学习法律知识,将来为法治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才智。在座的法律专业的研究生们内心深受感动,在那个法制不健全的年代,杨老师能选择相信法律,拿起法律作武器捍卫自己,让人由衷敬佩。
最后,法学院同学向两位老师赠送印有
"
上海大学
"
字样的纪念品,感谢两位老师给大家带来的精神盛宴。杨怀远老师表示,感谢上海大学学子的邀请,让从小没读过书的他能在大学里做演讲,跟同学们在一起很开心。
组织生活会结束后,阳光正好,两位老师在同学们的陪同下参观了上海大学一年一度的"菊花展",并在写有"热烈庆祝十九大胜利召开"的背景花墙前合影留念。参观之余,杨怀远老师被围观的上海群众认出,纷纷上前与杨怀远老师握手、合影留念。足见"小扁担"精神深入人心!
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杨怀远老师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在理想信念上,坚持真理、理想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始终是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
38
年工作,用坏了
47
根扁担,磨破了
18
件工作衣,
25
年没休过星期天,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无愧于时代的楷模、优秀党员。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学习榜样!学习他不计报酬,不贪图享受,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小扁担精神"!
劳模和工匠是时代的精英,是民族的脊梁,是时代的楷模,理应成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坚力量。无论是劳模精神还是工匠精神,都是一种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人民至上的服务精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这个新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发挥劳动模范的示范导向作用,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弘扬具有时代特征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供稿
法学院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