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晚,"产权法治大讲堂"第十四讲之"从法律之治到算法之治"讲座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AJ303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胡凌主讲、上海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导师魏艳主持、上海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导师岳林评议,法学院众多学生到场聆听了此场讲座。
此场讲座,胡凌老师主要引导大家发现、理解和思考身处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技术对我们的生活和法律产生的影响。首先,胡凌老师介绍了这个问题产生的根源。在社会更宽泛的背景下,"法律"作为约束社会主体行为诸要素之一,同社会规范、市场、信息环境或者说架构一样,有一种逐渐混同的趋势,表现为以低成本得到理性化,对人们日常行为施加更多约束。其次,胡凌老师从三个平行的角度帮助我们更深的理解,包括法律的变化、我们在互联网上所熟知的评分机制和大数据时代个人化默认规则的诞生。阐明完这三条路径
之后,胡凌老师说到,诸多路径的融合,可能会产生一些现象,比如全国都在推广的信用体系建设和在上海已经比较成熟的联合惩戒,我们会发现之前的一些思路会演变出以前所想不到的对法律的实行和解释。最后,胡凌老师回归到这些现象背后的利益争夺,并且简要说明了一些有关算法和人工智能的法律问题。
在胡凌老师一个半小时的精彩讲解之后,岳林老师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评议。他指出,互联网时代各种算法进行评估和预测主要带来了两个变化,一个是商业模式更趋于个性化服务,一个是政府征信机制的推行。这些算法和技术一方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自由,一方面又使我们"不自由"了,这样的问题如何解决是我们法律人必须面对的。
最后,同学们在互动环节踊跃提问,与胡凌老师就讲座的问题进行交流,收获颇丰。
投稿:刘怡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