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4月20日,是上海大学法学院南京东路法律援助志愿者参加黄浦区政府于南京东路开展的"学雷锋,为人民服务"便民服务活动的普通一天。这天又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是上海大学法学院南京东路法律援助志愿者团队在南京东路参加便民服务活动的八周年纪念日。从2010年4月20日第一次出现在南京东路提供法律援助,至今上海大学法学院南京东路法律援助志愿者团队已经陪伴上海市民走过了八个年头。八年来,上海大学法学院南京东路法律援助志愿者团队已经成为南京东路上一道青春靓丽的独特风景线,向社会展现了上海大学法学院学子的良好风貌!
一、爱屋及乌,"劳模"牵线搭桥"法援路"
法无处无时不在,有人的地方就有纠纷,有纠纷的产生就有法律咨询的需求。说起上海大学法学院与南京东路的渊源,有这样一段故事。20
09
年9月,全国劳动模范何颖老师的女儿考上了全家心仪的大学——上海大学法学院,爱屋及屋,在女儿入学半年后,何颖老师便主动联系当时法学院本科生辅导员林建玲老师,详细向其介绍了"南京路步行街大型为民服务活动项目"。当年3月20日,林老师带上部分学生志愿者现场考察后认为,法学院学子参加"南京路步行街大型为民服务活动项目"既能弘扬雷锋精神又有助于志愿者理论联系实际,提升法律专业本科生"应知应会"。4月20日,在何颖老师的帮助下,林老师带领本科生志愿者第一次在南京东路发放法律援助的宣传资料。之后的5月20日,本科生志愿者正式在南京路上设摊向上海市民和来沪游客提供法律咨询。实践一段时间后,法律援助需求者在肯定同学们"学雷锋、见行动"的同时,提出本科生法律咨询水平还不能如他们所愿,建议是否由研究生志愿者参与。为提升法律援助质量,切实帮助需求者解决法律纠纷,自当年7月20号,法学院研究生志愿者代替了本科生,接力了法律援助志愿者南京东路法律咨询项目,这一转变得到了需求者的点赞。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来求助法律咨询的上海市民和来沪游客极速增长。
二、
"一对一",享受"家"门口的法律服务
本着服务性、便民性、公益性的原则,上海大学法学院南京东路法律援助志愿者们八年如一日,每月20日都会早早从上海大学出发,准时出现在南京东路上,为上海市民和来沪游客提供免费法律咨询,零距离服务,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专业、贴心的法律服务!
"志愿者啊,我想把我的四套房子送给我的孙女怎么弄?""我借给别人的钱,不还我怎么办?""我想离婚,但我的妻子在美国不回来,怎么办?"这是志愿者们在法律援助过程中最常遇到的几类法律纠纷问题。面对一大早赶来咨询的求助者,法律援助志愿者总是能够面带微笑,耐心倾听咨询者的案情讲述,并及时记录其中的关键信息,最后贴心、细致地为咨询者释疑解惑,给出具体、可行的解决建议和意见。如果暂时给不出解决方案,需要进一步查证,志愿者会给咨询者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找到解决路径之后再联系咨询者。志愿者也会遇到个别对司法失望、寄希望于不法行为维权的咨询者,在这种情况下,志愿者会及时给咨询对象做思想工作,安抚他们的情绪,防止他们作出过激行为,并严肃地劝诫他们"不能违法是底线"。
通过这种"一对一"的法律咨询,增强了咨询者们的法律意识,引导他们理性、合法、有序地表达自己的诉求,通过正当法律途径依法依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
"法援"
队伍在改变,但初心永不变
八年法援路,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加入到法律援助的队伍当中来,他们以正义为剑、公平为盾,力行法律援助。这期间,有人毕业,有人出国,但没有一人退出。八年来,上海大学法学院南京东路法律援助团队已经壮大为一个拥有一百余名志愿者的大型志愿团队,除了在校研究生之外,还有已经参加工作的毕业校友志愿者,他们中有职业律师、公司法务等。
一张桌子,两个凳子,再挂上一张志愿者证,志愿者们就在露天广场上开始了每个月一次的法律咨询活动。夏天天气炎热,志愿者们的汗珠直冒;冬天寒风凛冽,志愿者们冻得直跺脚。但没有一个人抱怨,没有一个人退缩,没有一个人停下来,他们总想着,还能再多帮助一个求助者!
从兴奋到累,从累到坚持,从坚持到不舍。
每次活动结束收摊的时候,都是志愿者们最开心、最放松的时刻,他们会在回校的路上争先恐后地相互介绍今天又遇见了哪些新案情,自己给出了哪些建议。这就是新时代的大学生、新时代的志愿者,
他们不图回报,不求名利,并乐在其中。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八年法援路
,
离不开每一位志愿者的爱心和付出
,
他们对自己坚持做的这件事情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触
。2016级知识产权专业的研二志愿者郑媛妮同学成为法律援助志愿者已经快两年了,她说:"法律援助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幸福感,因为我从心底觉得能帮助到别人,哪怕只有微小的一点帮助都是超幸福的人,因为能帮助人是一种福分。我想法援的意义就是‘尽我所能,助你点滴,点滴虽少,汇集成河,源远流长’。相约南京路,你我并肩携手同行,祝法援的明天愈来愈美好,队伍愈来愈壮大。"法律援助对于2017级经济法学专业的研究生许珊珊同学来说是一段新经历,她说:"法律援助过程中印象最深的就是爷爷奶奶们向我们咨询,我觉得可以帮助他们很开心,很满足。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知道了自己在专业知识上的不足,希望自己能更加努力,以弥补自己的不足,我想法律援助的意义在于付出爱和收获爱吧。"陶晨同学也是2017年新加入的志愿者,他说:"法律援助是弘扬正义、帮助社会弱势群体,践行法律人的价值和精神的宝贵的社会实践的机会。法律援助能够让我们提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上的法律纠纷,培养法律人的专业思维和逻辑能力,对于案件事实、争议焦点等,能够快速地帮助咨询者理清思路,寻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案。上海大学法学院南京东路法律援助今年已经是第八个年头了,祝愿法律援助志愿者活动能够越办越好,成为法学院和上海大学的品牌项目,在将来辐射更多的社会弱势群体。"
2016级诉讼法学专业的研究生李平同学,担任法学院南京东路法律援助志愿者团队的队长已经一年时间了,她说,新时代需要新青年,将个人的成长、发展、提高与时代的号召、社会的需要、人民群众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是法律援助志愿者不懈的追求,她将一如既往地带领研究生志愿者们参加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活动!
四、
弘扬新风尚,"法援"团队传佳话
八年法援路,
除了每位志愿者的付出和努力
,
法律援助团队的发展、壮大也离不开学院领导和指导老师的带领和支持
。全国"双百"感动中国人物、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小扁担"创始人杨怀远,是法学院南京东路法律援助志愿者团队的校外指导老师,每次法律援助活动志愿者们都能在现场看到杨怀远老师的伟岸身影,感受到他的默默陪伴。杨怀远老师高度评价志愿者们的法律援助活动,他说:"上海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志愿者们开展的法律援助活动很有意义。他们的实践活动践行和弘扬了雷锋精神,播洒了爱心,温暖了他人,促进了社会和谐"。校外指导老师何颖老师用"召之即来,热心耐心,接力有序,与时俱进"十六个字高度赞扬了法律援助志愿者这一团队,并祝福上海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志愿者南京东路法律援助项目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接力有序、与时俱进,创新特色、打响品牌,力争进入上大"十佳"志愿者项目!
法学院研究生辅导员侯文婷老师亲眼见证了志愿者们的一点点成长,也见证了法援团队的一步步壮大。在南京东路法律援助八周年纪念日之际,侯老师也对法援和志愿者们送出了自己的寄语:"上海南京路,大学唯一家,法律来援助,学子届届传。八载不间断,年年助弱贫,志同携手进,愿薪火永传。"
五、砥砺前行,法律援助在继续
以法治国铸伟业,秉德安民兴中华,虽然他们是一群再普通不过的大学生,但同时他们代表着新时代的一类大学生公益志愿者,一定程度上,他们也反映着一座大学乃至一座城市的良心!
上海大学法学院法律援助志愿者团队一届又一届地不断变换着成员,但志愿者们八年如一日扶贫助弱的服务精神却始终如一地传承着。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个团队连续八年坚持做这一件好事。8年,2920天,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团队对志愿服务品质的承诺和对公益服务奉献精神的追求,一批批志愿者留下的是服务对象的赞誉,带走的是一片片美好的回忆。奉献1天容易,奉献8年不易,法学院的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用真挚的付出展现了未来法律人的拳拳爱心。他们为广大同学和社会公众树立了最美的典范,他们堪当"最美上大人"。
作者:李平
李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