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上海大学法学院优秀校友专访活动第五期

创建时间:  2018/04/26  陈艳   浏览次数:   返回

人物简介:
    刘嘉洛,刑法学硕士,2012年毕业于上海大学法学院,同年考入上海市浦东区人民法院,5年多来他时刻牢记人民法官为人民的宗旨,始终坚持"敢于担当、崇法尚德、司法为民、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努力追求办案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作为法官助理进入知识产权庭以来,他积极协助办案,2015年至今独立结案787件,且入围浦东法院2018年首届十佳青年决赛。
 
初次见到刘师兄,话语平实,眼神坚定,给人一种安全感,或许这是做法官的一种特有气质吧。他温文儒雅,谈吐之间更是透露着江南人独有的气质。随着采访的深入,小编越来越被刘师兄那深深的个人魅力所感染。
 
在校期间、青葱岁月
从言谈话语间,我们可以感受到刘师兄对于母校的热爱,于法学院待了七年,深厚的感情可想而知。茶未过三巡,刘师兄回忆起青葱岁月,他与许多的大学生一样,初踏入上大校门时,参加了许多社团,更是积极参与学生工作,协助学院日常管理学生事务,愉快地度过一段十分完美青葱的岁月。此时,他依旧对上大当时活跃而自由的氛围记忆犹深。
聊起他的在校学习成绩,他却十分谦虚地表明自己一直不属于学霸类型,然而他却在2008年第一届司法考试改革首次允许在校大学生参考时一次性通过司法考试;他多次在知名期刊上发表刑法方向的论文;他被评为上海大学2012年研究生校优秀毕业生;在临近毕业之计,他同时收到几份诱人的工作offer。对于小编来说,"低调的优秀"此词即是刘师兄本人了。
 
法官岗位、勇于实践
在谈起法院的工作时,刘师兄的脸上充满着严肃的表情,透出法的威严。自2012年于浦东区法院从事审判工作以来,作为年轻的法律服务工作者他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学习他们的办案技巧,兢兢业业、学以致用。他参加第三届、第四届东方法治论坛、编写司法服务保障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十佳知识产权案例并宣讲;他参与知产"三合一"调研项目,负责知识产权"三合一"审判二十周年纪念视频筹备等工作;他参与知识产权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建设,起草委托调解流程,联系浦东新区知识产权局、经贸商事调解中心等单位共同进行专题调研并宣讲;他负责互联网审判专项工作,探索远程庭审实施路径,并草拟知产庭互联网审判工作规范,积极撰写相关信息得到高院转发,撰写相关论文获高院"荟智杯"三等奖、应邀参加第二届"网络新枫桥经验"研讨会并作发言;他参与撰写高院课题《上海自贸区扩区后知识产权纠纷情况及对策研究》获评2017年度浦东新区民主法治建设课题研究一等奖。
当我们问到,是什么力量让他一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坚持了这么多年。他坦言:"周围确实有很多同事跳槽做律师或转行到企业,但是正因为有着对法律服务工作的情怀,让我永远保持着对这份工作的敬畏之心!"
 
找准定位,厚积薄发
谈到法学学生的漫漫求学路,刘师兄建议同学先找准自己的定位,问问自己的内心,确实是否想走法律这条道路。想走法律这条道路的同学首先必须转变思维模式,加强法律逻辑与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平时可有意识地多分析社会热门案件;其次,学好各个部门法,扎实法律功底;最重要的,还要多去实践,从实践角度出发再去研究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了解所研究的问题其社会背景。刘师兄坦言,十分后悔当初没有学好民法、文献检索、法律文书写作等科目,他参加工作后才真正懂得在校期间扎实法律基础的重要性。由此,他建议法学院可以开设一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例如法律检索、律师实务等课程。
对于即将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刘师兄也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择业建议。大家选择职业的时候视野不能太窄,要提前做好职业规划,遵从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并付出相应的行动。不过在校期间,多参加社会实习是非常重要的,公检法、律所和企业各个系统都体会一下,感觉自己是否有兴趣,有了兴趣才能尝试进一步发展。
 
结语
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的采访时间里,让小编明显感到在他的身上有着一种勇于奋斗,敢于打拼的精神,令人钦佩。奋斗并快乐着,纯粹而认真着,刘师兄正是这样的一个人。确实,做事只要留着这份纯粹与简单,所有的都是最好的安排。
采访记者:陈艳 吴铭燕
文字编辑:陈艳

上一条:点滴之爱,大爱无疆——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活动

下一条:点滴之爱,大爱无疆——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活动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