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9月28日,在上海大学CJ304举行了"18级研究生新生适应性教育暨‘红色学府’讲坛"。出席本次活动的有助理辅导员朱政、党总支和机自研会的相关负责人以及150位18级机自学院研究生新生。该活动的目的在于向新生介绍上海大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倾听学长学姐的学习成长经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建设祖国的决心。
讲坛的最初由助理辅导员朱政介绍流程及纪律。讲坛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铭记校史、研支路上、入伍经历、建军之路。
第一位讲述人是来自机自研究生联合会的王文同学,他的演讲主题是"铭记校史,自强不息,迎接未来"。介绍了老上大和新上大一脉相传的底蕴,民国时期的老上大在当时具有相当高的地位,有着"自强不息,心系天下"的先进性。1994年成立的新上大,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校训,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大学,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公民意识、人文情怀、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并能应对未来挑战的人才。此外,王文同学结合视频向我们展示了钱伟长校长的毕业赠言,感触颇深。
第二位讲述人是上海大学第五批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杨洪鑫同学,用他在遵义名城小学的支教经历给我们讲述了支教团的故事。原先的想象与实际接触的对比,他找出了当地存在的问题:缺少教师、城乡结合、超生严重。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他们做了四个改变:传道授业,恪尽职守;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扎根西部,精准扶贫;阵地建设,自我提升。除了平日里的教学,他们还建设了"蔚蓝"图书馆、和上大联合捐物、举行节日主题活动,空余时候还不忘提升自我的党性修养。支教的意义在于将光与热带去,孩子们便带着光与热继续温暖贵州。支教是一个有开始而没有结束的过程,他将一直延续下去。
第三位讲述人是曾经服役于"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张永康同学。他最初入伍的目的是为了挽救自己"浑浑噩噩"的生活,重新塑造一个积极刻苦的自己。训练的过程是艰苦的,但是他说"训练艰苦不为什么,只因为我们是军人",在艰苦的训练中不仅磨练了坚强的意志,而且收获了战友情谊。因为是大学生军人,他还参与到了丰富军营文化的活动中,利用不多的空余时间,出黑板报、制作视频。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出了"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第三位讲述人是来自17级自动化三支部的副书记无限同学,他以"党史——建军之路上的创新"为主题,给我们讲述了建军的艰难过程。首先回顾了建军之路的艰难,过程中经历的起义、游行、游击战等事件,接着强调了军队的等级和纪律。最后,用三句话概括:立身持正,不畏艰难;敢于创新,转危为安;经住考验,努力下去。
活动的最后,大家也是在负责同学的安排下,井然有序的离开了教室。
陈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