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至8月,由上海大学理学院郭晓光老师带领的,来自理学院的7名研究生同学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着眼于上海地区高校学生如何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融入到创新与创业中,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调查高校学生在科研、课题、产业化等方面的创新创业实践。
7月初,团队成员们通过微信公众号,新闻,网页等多种方式来对时下新兴的"ofo小黄车"创业历程进行思考和分析。由于创始人对自行车运动的热爱,并有着强烈的互联网创业思维,加之对市场和营销的及时把控,才有了今天的成果,而这些都与他们在北大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7月中旬,成员们对上海地区高校学生的创学研意识进行了问卷调查。约300名上海地区高校学生完成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同学仍对创新创业具有着很高的热情,并认为只要开创一份事业都可以叫创业。但是,由于获得创新创业技能的渠道较窄,缺乏经验和社会关系,很多同学对于如何将自己的所学知识和科研成果转化成创业实践还处于迷茫状态。
7月底至8月初,成员们采访了上海大学管理学院16级硕士研究生,"翊虎智能情境英语"项目成员薛颖和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15级硕士研究生,"上海视点美术培训中心"负责人郑淑丹。作为第四届科创杯优秀项目之一的负责人,薛颖同学跟大家分享了他们的创业项目和故事,以及如何启发出"翊虎智能情境英语"这个项目,又是如何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素养来帮助自己的项目发展等。郑淑丹同学和她的小伙伴则是将其所学所想充分应用于实践创业中,目前他们所创的上海视点美术培训中心已于顾村公园附近正式开办,暑期课程也正有条不紊的进行着。采访中她告诉大家,正是来自于美院的专业背景,才让他们的创业更加具有优势。
8月中旬至8月下旬,成员们再度进行了实地考察,深入相关校、企科研环节,直观感受上海高校学子现阶段创学研互动合作的状况。分别调研了上海格映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善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格映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孙学长谈起如何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创新创业之中时,说:"一方面是技术上面的结合和促进,第二方面是根据以后的业务扩展的方向和公司的规划来寻求专业与创业的结合,新的业务结构和新的项目会涉及更多专业知识。第三方面是作为数学系毕业生,这么多年对数学的学习养成了好的逻辑思维习惯,这一点在创业道路上受益匪浅。"上海善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学长则向大家介绍了其实验室如何发现以棕榈油为原料可以加工出更健康的巧克力食品的经历,他们当初了解了棕榈油的市场,认为其发展前景很好,便开始了这个项目。
截止目前,上海地区高校学生创学研转化模式调研团已经基本圆满的完成了暑期的调研实践活动,后期,队员们也就各自的心得和感受展开了讨论,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理学院研究生团总支 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