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办的,面向全国在读研究生的科技竞赛活动.其目的在于激发研究生群体的创新活力和学习兴趣,提高研究生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拓宽知识面,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促进研究生中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迅速成长,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增进各高校之间以及高校、研究所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014年9月,第十一届华为杯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拉开帷幕,最终全国一共有6000多支队伍提交了报告。11月成绩揭晓,上海大学研究生代表队取得了优异成绩,荣获全国二等奖10组,三等奖16组,还被授予竞赛优秀组织奖。其中来自悉商2013级的研究生卢新怡、胡淼和田鹏鹏组成的队伍获得了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卢新怡学姐是企业管理专业的学术型研究生,师从聂晶老师,目前研究的方向是消费者行为的相关课题。而胡淼学姐和田鹏鹏学长则是来自科学管理与工程专业的学术型研究生,他们分别是师从卞亦文老师和高峻峻老师。胡淼学姐目前的研究方向是DEA效率评价,田鹏鹏学长目前的研究方向是需求预测相关课题。初次见面,很快就发现他们非常亲切友好,平易近人,完全不会有学姐学长的距离感。下面就让我们走近这个获奖队伍,看看他们是如何在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吧。
轻松心态,充分准备
当问到这支队伍是如何组成的时候,卢新怡和胡淼两位学姐笑着给出的解释是"机缘巧合"。当她们得知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时,并没有互相商量就先各自决定报名。两人分别找了一些学术牛人组队,但是却发现别人的队伍基本都已经组好了。这时两人才想到彼此,互相询问之后一拍即合,决定组队。而田鹏鹏学长的加入更像是被苦口婆心地"拉拢"进来的。本来他打算再学习积累一年之后再报名参加,但是两位学姐对他说今年可以先来体验下比赛是什么样子,为明年的比赛做好准备。于是,这个抱着所谓"打酱油"心态的队伍就这样成立了。在比赛的全过程中,他们并没有给自己定下诸如一定要获奖之类的目标,而是始终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比赛。或许正是这份轻松愉悦的心态,让他们在比赛中能够更加的从容和淡定。
在报名组队以后,三人就开始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因为正式的比赛是在9月,而报名是在5月,期间漫长的时间正是留给大家准备和充电的最佳时机。三位学长学姐在图书馆借了很多数学建模方面的书,开始自学这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学校组织的数学建模方面的讲座,他们有时间也都会去听一听。他们还学习了一些数学建模软件的用法,例如MATLAB和SPSS。为了准备这个比赛,三个人暑假都选择了留在学校里学习。正是由于有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在正式比赛时,他们才能够更加有底气,将自己平时所学更好的发挥出来。
分工协作,从容应战
正式的比赛只有短短的四天时间,对于任何一个队伍来说时间都是非常紧迫的。因此,合适恰当的分工就显得尤为重要。卢新怡学姐作为队长,考虑到自身的专业知识与另外两位队员相比稍显薄弱,就主动负责了一切行政性事务。从前期准备开始,她就制定了一个初步的时间表,粗略地列出了每个人需要在什么时间完成哪部分知识的学习安排,以及小组定期讨论的时间。到了正式比赛时,从借场地、开发票,到提醒大家时间节点,这些方方面面琐碎的事情都被她安排的井井有条,为其他两位队员更加专心地投入比赛做好了铺垫。
此次数学建模比赛共有五个大题目可供自愿选择,每个大题目下面分别有4-5道具体问题需要回答。他们选择的题目是"人体营养健康角度的中国果蔬发展战略研究"。胡淼学姐说他们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是觉得这个题目更加贴近实际生活,更加具备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便于理解和思考。其中,卢新怡学姐主要负责数据收集的部分,胡淼学姐和田鹏鹏学长负责数据的回归,分类和分析的部分。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在于数据的缺失和不连贯,在查阅了统计年鉴和专业网站统计数据以后,最终他们用间接的方法合理估算出了断掉的数据。田鹏鹏学长在平时跟随导师高峻峻老师参与了很多项目,他们最初的解题思路也正是受田鹏鹏学长在项目中的所学启发而来的。在比赛过程中,他们通常是一个人负责跑数据,其他人就同时把报告写起来,这样可以将时间充分的利用起来。
当然,比赛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除了收集数据时的困难以外,在处理和分析数据这一环节更加容易出现问题。在比赛的第二天,他们还没有解答出第一个问题,此时大家就都有些心急了。而此时,胡淼学姐和田鹏鹏学长对于某一问题应该选择的方法也产生了分歧,两人都觉得自己的方法更加适合,各执一词。最后经过一番讨论,两人都理解了对方的想法,他们最终一致决定把两人的方法共同写进报告中去。团队合作的过程不可能完全没有摩擦出现,相反的,摩擦的出现证明了大家都在认真思考,是思维碰撞的一种体现。一个优秀的团队在出现摩擦时能够冷静地面对,理智地解决问题,而他们就做到了。
在比赛时间过去一半时,他们的进度还稍显落后。但是他们没有互相埋怨或者拼命熬夜,而是合理安排、提高效率,在四天的比赛中把握住了自己队伍的时间节奏。最后当数据终于处理完毕,他们发现自己根据数据得出的结论与实际相符时,大家的心情都是非常开心和激动的。这也正是他们选择参加比赛、选择这个题目的初衷所在。在建立数学模型时,他们并没有采取一些很"高大上"的理论,而是选择了最简单常见的一些方法。最终也证明,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实际的问题,不仅仅是生活中所提倡的,同样也是科研中所需要的。
坚持认真,水到渠成
当问到在这次比赛获奖的优势时,卢新怡和胡淼两位学姐不约而同地给出了"坚持"这个答案。她们说在比赛中其实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有时候,一种方法做不下去了,又不得不重新再来,换另一种方法。最初一道题目花费了整整两天的时间,感觉时间快要不够用了。但是她们也明白,诸如此类的问题其实每个队伍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在比赛期间,他们也听说了有其他队伍放弃的消息。但是无论如何,他们三个人也从没有想过要放弃,正如上大的校训"自强不息"所说的那样,他们咬咬牙都坚持下来了。而田鹏鹏学长提到,认真的态度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他们三个人的实力或许并不是所有队伍中最强的,但是他们肯于付出,从前期充分的准备,到比赛时的不懈努力,都可以反映出他们认真的态度。
卢新怡学姐还根据他们亲身的经历,为以后打算参加比赛的同学们给出一点温馨提示,那就是一定要注意时间节点。如果因为邮戳时间、网络状况等原因而导致错过一些关键时间点输掉比赛那就太遗憾了。
在接受采访的最后,他们还特别提到要对他们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室友以及可爱的保安大爷提出感谢。在平时的学习以及与老师的交流中,他们都或多或少受到了一些思维上的启发。在比赛期间,老师也都很体谅他们,给他们留出了充足的个人时间。比赛期间,当他们在寝室里讨论或是最后一晚挑灯夜战时,他们的室友也都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而可爱的保安大爷,则是热情帮助他们借场地,还贴心地提醒他们晚上离开时注意安全。在紧张的比赛同时,他们更感受到了悉商研究生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取长补短,展望未来
经过这次比赛,他们都觉得,能够获得二等奖是一种极大的鼓舞,将为他们以后的学习科研道路增添自信。他们同样觉得数学建模对于开拓自己的思维,掌握研究方法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帮助。卢新怡学姐还表示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以后争取做个更加合格的"队长",和自己的两位队友共同进步。目前,他们研二在读,各自的论文基本处在开题阶段,我们也祝愿他们的学业进步,科研顺利!
悉尼工商学院 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