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学生的成长,是我最大的幸福——访文学院“我心目中的好导师”朱羽老师

创建时间:  2015/05/11  黎建军   浏览次数:   返回

 朱羽,华东师范大学与纽约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上大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年轻有为讲师,2013级汉语言文学班导师。2014年开始带硕士生,主要研究领域:中国现当代文学、20世纪中国思想与文化、批评理论与美学。
 从他的学生口中可以感知,朱羽老师是一位和蔼可亲,疼爱学生,同时又不失严谨的好老师。在文学院此次"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中,朱老师备受学生推崇,获此殊荣,也是实至名归。有幸,我们采访到了朱羽老师,一睹风采,收获颇多。
灵活的教学方式,创新的教学理念
 就学习方面,朱羽老师提出了很多中肯而又具有远瞻性的意见。作为研究生,我们更多时候是处在一个自主学习的阶段,但还是需要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所以说,对于研究生阶段的学生,老师应该给予怎样的教学方式或者是引导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朱老师虽然谦虚地认为自己是第一次带研究生,表示并没有很多关于研究生教学方面的经验,但是仅就提出的几点来看,朱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却灵活机动而又具有颇强的可行性。
 朱老师认为,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跟本科生有很大的不同,对于研究生的教学,导师需要进行独特的设计来指引整个教学方向,并安排定期的活动来保证教学进度的有效进行。在这一方面,朱老师借鉴海外研究生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主动读书能力。导师划分任务、确定教学方向后,学生会沿着导师所给的路径自主学习,经过日积月累,踏实学习的学生最终会达到一个厚积薄发的理想境地。鉴于这种教学方式的良好效果,朱老师对自己的学生也做出了同样的教学尝试。除了要求研究生每周完成一篇读书报告外,他每隔几周都会安排一次集体性的读书会,师生几个团团围坐桌旁,一起读书、一起探讨、一起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笔者前去采访的时候也恰遇朱老师的读书会,随行记者都被朱老师严谨诚恳的教学态度以及学生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所深深感染。
孜孜不倦,因材施教
 处于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学生无论是从生理还是心理等方面都已经成熟,所以大多数同学在此阶段考虑的就不仅仅是学业上的问题,还有很多未来的就业方向或者以后的生计问题。对于不同学生以后选择的不同道路,朱老师表示理解和尊重。对于这些学生在学习上的指导方法,朱老师也指出,要抓住四个字:因材施教。对于一心想走学术道路的学生,读书,肯定是此阶段最重要的任务,但是对于一些意向毕业后工作的学生,朱老师指出在教学指引方面要做出适当的调整。
 首先作为学生,无论今后的选择方向是什么,但就目前而言,读书是万万不可荒废的,打算就业的学生虽然以后不会从事教研工作,但是毕业论文的压力也是要清楚认识到的,如何缓解最后毕业论文带来的压力呢?朱老师建议,平时有选择、有方向地多读书、积累一些专业知识,不断填充自己的"知识仓库"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临近毕业时为毕业论文而手忙脚乱的窘境。
 其次,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外语能力,作为中文系的学生,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局限于自己的中文专业和中文阅读,知识是不断传播的,而外语技能在这一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特别是对于语言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等这些与现代、当代知识直接接轨的专业,了解不同语言的专业表达是不可或缺的。同时,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即便不从事学术研究,外语技能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还是很重要的。
 最后,朱老师指出,老师教学要"因材施教",学生学习要"自主读书",只有双方互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学
 对于师生关系,朱老师认为二者各自承担责任和义务。目前出现了这样一种论调,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朱羽老师对此表达了不同的看法,认为这种说法略有片面,因为这等于把责任都压到了老师这边,如果学生和老师是相对平等的主体的话,则二者应该各自承担责任和义务。但是事实上师生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平等的,就像福柯所说的,这种关系是一种权力关系,它必然也是一种等级关系,当然这种等级关系不仅是主观上的,更是客观上的,也就是由不同的社会身份所决定的。
 老师应该对于此种客观上的等级关系有所自觉,要在跟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时刻意识到这种关系。由此,老师可以避免对学生进行不适当的指责与过分的批评。这种自觉的关系更有助于教师去协调自己的表现、言论和谈吐。至于怎么教,就要看老师是否用心,如果老师不用心教学的话,那么学生也就没必要用心学习了。学生看到老师的态度,他就知道你是否用心。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职业
   当我们问及"作为一位老师,您的快乐由哪些构成?"时,朱老师的回答干脆又令人震撼:看到学生的进步和改变是最能令老师感到快乐的事情。朱老师非常低调地表示,自己对快乐的要求比较低,目前的工作能够让自己感到非常快乐,这种快乐首先是来自于学生,尤其是能够碰到那些特别愿意学习的,愿意和老师讨论的学生。不管是起点比较低的学生,还是起点比较高的学生,不管是在学习方面还是工作方面,只要看到学生的进步,朱老师就会感到快乐。
    朱老师自认为跟工作的契合度很高。最近网络疯传一封"任性"的教师辞职信:外面的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朱羽老师认为:同样的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在教师队伍当中也确实存在着这样的老师。但是和中学老师不同的是,作为高校老师,并不是因为你能教学才当高校老师,而是因为会学习才能当高校老师;是因为有出色的研究;是因为有出色的学术成果。网络疯传的"任性"教师可能并不是特别喜欢教书,所以这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获不了快感。朱羽老师同时表示高校老师和中学老师还存在着不一样的地方,面对的不仅仅是教学的压力,更为重要的是科研的压力,如果一个高校老师说自己不想当老师,很多情况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对科研的失望。朱羽老师很满足地表示自己特别喜欢这份工作,能干这一行,愿意干好这一行。
    好导师可以是这样的,也可以是那样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朱羽老师,绝对是我们心目中的好导师。他的好,源自于和蔼,源自于渊博,源自于耐心,源自于对学生深厚的爱。
(记者/李维  王译  赖文盼)

上一条:机自学院顺利举行艺术嘉年华“达人秀”初赛

下一条:你,喜欢挑战吗?--理学院研究生党总支搭建研究生科创群,着力学生创新创业发展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