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外国语学院“重建巴别塔”教授系列讲座之十九——我译“红楼”

创建时间:  2016/03/17  杨青   浏览次数:   返回

3月16日下午,外国语学院在校本部C512会议室举行了"重建巴别塔"教授系列讲座第十九讲——我译"红楼"。 学院邀请到著名汉学家闵福德(John Minford)教授分享其与霍克思先生(David Hawkes)合作翻译中国文学经典《红楼梦》的点点滴滴,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受益良多。
闵福德教授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名誉教授,英国汉学家、学者和文学翻译家,曾翻译过《红楼梦》(The Story of the Stone)、《鹿鼎记》(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孙子兵法》(The Art of War)、《聊斋志异》(Strange Tales from a Chinese Studio)、《易经》(I Ching)等中国文学著作。此次讲座主要围绕两条线索展开,一方面是闵福德教授的岳父及恩师的霍克思先生的生平,另一方面是两人合作翻译《红楼梦》时遇到的难题和解决难题的办法,内容生动丰富,给予我们许多启迪。
闵福德教授讲到,霍克思先生早年曾在中国留学,并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那时起他便与中国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霍克斯先生的翻译生涯中,恩师俞平伯、罗常培,挚友饶宗颐、钱钟书、柳存仁、杨周翰等人都对他的中国文学研究起到了关键作用。闵福德教授特别谈及霍克思先生对中国文学的热爱,霍克斯先生认为一名译者首先要热爱他所翻译的作品,并将这种热爱传递给译入语读者,让他们感受到快乐,因为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娱乐性;其次,译者需要有严谨的态度,翻译的过程不仅是思维的碰撞过程,更是反复校验、精心修改的过程。另外,闵福德教授还强调了译者不能仅仅借助他人的翻译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因为,对一名专业翻译来说,虽然在学习阶段应该了解各种翻译理论,并从他人的实践经验总结中获得翻译的基础知识,但在真正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是在自己的实践和生活中找到灵感。例如,霍克思先生在翻译"袭人"(取自陆游的"花气袭人知骤暖")这个名字时没有头绪,恰好他的夫人在泡咖啡,于是就向他建议"Aroma"(芳香),于是"袭人"的英译名就定为"Aroma"。"翻译没有理论",闵福德教授总结道。最后,闵福德教授指出译者需要完全消化原文,与作者产生共鸣,把原文的思想、情感、风格、神韵都原原本本地化到了译文的境界里。这一点,正与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The Art of Recasting)不谋而合,而霍克思先生翻译的《红楼梦》正是追求"化境"的最佳体现。
在分享后的问答环节中,研究生们分别就《红楼梦》中的翻译难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中英语笔译专业的研究生们对如何成就"译业"感悟颇多,同时也对闵福德教授的《道德经》译本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此次讲座在大家的掌声中圆满结束,研究生们对成为一名真正的译者满怀期许,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翻译"二字的含义。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未来任重而道远,也无比庆幸这条艰辛之路上有如此多的良师和良言。
外国语学院 屠梦霞 郑成业

上一条:田洪敏老师眼中的阿列克西耶维奇

下一条:田洪敏老师眼中的阿列克西耶维奇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