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青年书写未来——访文学院2013级优秀学生祝林辉

创建时间:  2016/04/14  赖文盼   浏览次数:   返回

 性格乐观开朗,善于人际交往,脾气温和。这是祝林辉对自己的评价。温和而机智,开朗并从容,善言更幽默,这则是笔者初见祝林辉时的印象。
 祝林辉,本科就读于湖北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是市级优秀学生,是十佳大学生。毕业后曾有过一段时期社会工作的经历。出于对文学不曾改变的热情而重返校园,在研究生阶段来到上海大学攻读现当代文学专业至今。是研报优秀记者、是国家级奖学金获得者。从社会回到校园对于祝林辉而言绝不是走下社会大舞台的暂时退守,当然也不仅是接续未完的文学梦。而是提升自我价值的另一种方式,是为迎接未来更艰巨挑战的能量积蓄。
我是青年
   从本科阶段开始,祝林辉就保持着写作的习惯。诗歌、小说、散文等等各种文体他都能够信手拈来,并且曾在省级、市级的竞赛中多次获得优秀的成绩。湖北省第十届新青年小说大赛一等奖;湖北省第二十七届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二等奖;黄石市第三届高校文学创作大赛一等奖;黄石市第四届高校文学创作大赛最佳组织策划奖。面对如此多重量级的奖项,祝林辉表现得却十分淡定,并告诉笔者热衷于文学创作的他实际算不得一个"文艺"青年。而仅仅是一个被文学深深吸引着的普通青年。在他的心目中真正的文艺青年是那些在当下文坛中正熠熠生辉的青年作家们,他们依靠文学创作,创造着数以亿计的中国文化产业经济产值,他们是中国文学现今最闪耀的"明星"。其实,祝林辉已经在代表着中国当下的一类青年群体。他们对于文学孜孜不倦,他们对于写作怀有无功利的热情,他们的阅读涉猎广泛并关涉着许多社会历史中出现的关键问题,他们也热衷于思考,通过文学的形式获得灵活的思辨。他们就是文艺青年。
    从那时起,文学对于祝林辉而言就不是一件表达个人小情怀的事,他曾担任湖北师范学院磁湖文学社的社长职务。在那里他开始负责社团品牌建设、期刊编辑与活动策划执行的等等工作。并且曾举办过湖北省新青年小说大赛等省级活动,也因此被新华网、楚天都市报专题报道。
可以说,正是这种不做文艺青年的态度让祝林辉和以他为代表的一群青年人在文学的道路上坚持行走。以文学为媒介观察的是社会百态人生,以独立的人格、明确的价值判断实际成为青年人的主流代言者和社会的中流砥柱。
 
书写青年
进入上海大学以来,他仍然坚持着自己的文学创作,曾在《楚天都市报》《五彩石》等刊物上发表原创作品数十篇。而在导师董丽敏教授的指导和帮助下,祝林辉在专业化文学评论的道路上也走得越来越远,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在校期间他曾在导师指导下发表过《"全球资本主义与妇女运动新动向"国际研讨会综述》《以女性民俗视角重读< 为奴隶的母亲>》《论上海的石库门建筑的意识形态变迁及其权力逻辑》《群体中的个人主体》《异国的酸甜苦辣》等专业学术论文,发表刊物包括CSSCI核心刊物。
如今,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即将结束,祝林辉的硕士学位论文写作也随之接近尾声,他关注的最核心问题始终是青年群体的发展。因为那就是关注自己的发展,祝林辉如是说。通过研究,祝林辉找到了现有文化体制中占重要价值地位,作为现有文化产业生产主要手段的网络传媒同青年写作之间的密切结构勾连。网络在塑造着人们新的书写习惯,这种书写不是单纯写作意义上的生产,而是受到包括读者期待与实际阅读消费比重要求的新质书写模式。
这种新的书写方式也内在构成了文学机制转变的新语境。而在现今的网络写作图景中,不论是庞大的读者群体还是作家构成,占主体地位的就是青年。是什么催生了如此复杂的转型?祝林辉的回答是"青年书写的另类想象"。而这种想象带来的是不仅是文学自身,也是社会文化乃至经济的无限的生机。
 
书写未来
从纸媒新闻采访到互联网文案推广;从商业策划到政府公文报告,祝林辉在读书期间并未远离忙碌的社会工作岗位。他在不同的环境中创造着劳动价值,江西丰城服务中心、上海芯果科技、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百度知道。祝林辉丰富的从业经历让人称赞。如今学生时代将止,祝林辉也未让自己片刻停歇。他已在国家公务员选拔中脱颖而出,即将走上这一个属于他的新的工作岗位。
但在他的眼中,生活不是只有拼搏。当被问及这背后付出的辛苦时,祝林辉笑了笑告诉笔者,确实忙碌"但从不觉得疲累"。诗歌朗诵、播音主持都是他的兴趣爱好;尤其爱骑行,再忙碌也要与亲爱的朋友们公路上兜风。
未来从未遥不可及,绝不要懈怠眼前的光阴。"研究生需要的是研究精神"但要牢记的是研究生的身份是建立在一个已经思想成熟,行动力敏锐的青年人身份之上的。如何将这双重身份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是每一个在校研究生要认真思考的。这是祝林辉在即将离开上海大学前寄予学弟学妹的话。
 上海大学文学院 陈蕾

上一条:机自学院"BASKETBALL STAR”第一届篮球赛圆满落下帷幕

下一条:文学院2015级汉语国际教育系研究生党支部参观陶行知纪念馆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