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0号,上海大学研究生"工匠精神,薪火相传"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拜访了剪纸艺术大师赵子平。赵子平老师生于1943年,先后担任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剪纸工艺师,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副研究员,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曾出访美国、日本、荷兰、挪威、德国等多个国家,除讲课、表演、展览外还为非洲难民、世界儿童基金会捐款,荣获秘鲁国家美术学院A级荣誉证书,2005年评为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剪纸技艺源于南北朝,到唐代以后广为流传,是中国民间装饰艺术中具有广泛群众性的一种工艺美术品种,它的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趣味性。上海剪纸上世纪已有出现,当时时常出现在民间的门笺、鞋花、绣花样上,在近百年的历史演变中,上海剪纸逐渐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海派"风格,在中国剪纸这一传统技艺中具有相当地位。
纸上十分钟,纸下十年功
赵老师师从工艺美术特级大师王子淦老师,他回忆自己学艺经历提到:基本功的练习最初是从磨剪刀开始的,剪刀要磨平,这样剪出来的线条就很讲究。然后练习最基本的线条,直线、圆线和弧线,每天都能剪剩一堆废纸,还要将剪好的线条记录下来,每天总结。这样的过程不断重复,坚持三到十年,你的基本功就扎实了,这样你才能开始自己的创作。
剪纸技艺很"老",但创意永远是最新的
在赵老师看来,坚持原创是剪纸艺术生命力的源泉。赵老师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他这样和我们说到"就算让我再剪一次,我也剪不出一模一样的作品"。在每次创作之前,剪纸的线条已经在老师的脑海里构思好了,只需要用剪刀一气呵成的剪下来,以刀代笔,应该就是这个意思了。在老师看来,扎实的基本功加上开放性的创造思维,是剪纸艺术不断前进的动力。每一张剪纸都要表现事物的生态,鸡要有精神、青蛙要活泼、大象要稳健、狮子要威武,每一件作品都应该有它的生命力。
艺术就是要表现生活之美
赵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他最满意的一幅关于敦煌的作品。这幅作品是老师参观了敦煌的莫高窟之后,吸收敦煌艺术的精华,然后加上自己的想象创作而成的。作品里面的竖琴是老师受中国民乐表演的启发而形成的。老师认为世界美术重要的共性的东西就是要把生活中最美的东西表现出来,要感动人,那么你的作品就成功了。
剪纸技艺,重在传承
赵老师一直致力于养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培育下一代剪纸艺术的传人。开始时,老师在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中小学包括一些国际学校无偿做一些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剪刀的能力。去年,开始去复旦、交大,在图书馆教学生剪纸,也去了上师大举办的非遗进高校活动。老师也很支持我们的宣传活动,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了解海派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