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风采
七一表彰
项目介绍
发展动态
日常教育
研途菁英
工作队伍
工作室建设
课题研究
评选通知
获奖名单
评选办法
勤工助学
管理办法
学术竞赛
就业创业
实践通知
实践项目
研究生三大节
TED讲坛
我心目中的好导师
泮池言学
艺术节
学术节
体育节
大咖面对面
“七个一”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有着近2500年的历史,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在这座底蕴悠长小城,聚集着一群优秀的手工艺者,他们闹中取静,散落在这个城市大大小小的街道。7月27日,苏州工匠的第一站,我们拜访了王健老师,走近怀袖雅物——苏扇。
迈入王健扇艺工作室,入眼便是一排排被妥帖安放的的苏扇藏品,在这里我们见到了仰慕已久的王健老师。一身布衣,一杯清茶,一把折扇,仿佛一位儒雅的学者,没有半分大师的距离感。王健老师1965年生于苏州,是苏扇非遗传承人,2005年王健老师成功复制汉唐苏扇,2006年又成功复制明朝泥金扇,在业界引起轰动。
从师十九载,不改初心
1980年师从老艺人徐义林学习扇骨造型制作技艺,1993年进入桃花坞扇庄跟随朱水根老师傅学习扇面制作技艺,从师十九载,从扇骨到扇面,力求掌握制扇的全套工艺。在老师看来,制扇是一个系统工程,远非普通人眼中的"小玩意儿",想要做出一把好扇子,须把制扇的工艺学全了,以此为基础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如果做扇面的做扇面,做扇骨的做扇骨,两者的思想不能融合,便很难成就一个好作品"。
一生追求,源于喜欢
对苏扇进半生的坚守,不外乎"喜欢"二字。 "当时经过苏扇的门口,进去看了一眼,很感兴趣便从事这个行业了,一做就是几十年"王老师在回忆从业经历时这样说道。只这一眼,便认定了一生。王老师说:"喜欢,就要坚持,把它做美、做好,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充实自己的作品。我们要全身心投入,什么是艺术品、什么是工艺品,这就是看身心的投入"。
以传统为基石,融入生活之美
在谈到如何保持苏扇持久的生命力时,老师谈到应该以传统为基石融入个人创造。"传统的东西千千万万人创造的,那是精华,你要把那精华继承下来,然后呢加上你个人的想法和思路"。老师认为,现代制扇与古代有很大不同,古人在大树下做扇子,那种心境和状态是现代人很难达到的,但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人的眼界更加宽广,这就是我们的优势。同时老师还强调要用心学习"不管去哪里,只要是跟扇子有关系的,我们就会很努力的去记住,去学习,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这就是用心去学习"。
苏州工匠,我们在路上……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
上一条:上海电影学院2017级研究生开学典礼顺利举行 下一条:经济学院2017级研究生开学典礼隆重举行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