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助弱者维权、扬社会正义,法律援助在行动

创建时间:  2018/03/20  陈艳   浏览次数:   返回

 
    2018年3月20日清晨,冒着微微细雨,上海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志愿者团队依照惯例来到了南京东路法律援助的现场为市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活动一开始,路过的行人并没有多少驻足来向志愿者们寻求法律咨询,时志愿者们主动走上前去,宣传我们的团队,通过发放法律知识手册的方式热情而耐心地向市民朋友们阐示我们志愿者团队宗旨和为民服务的理念。渐渐地前来咨询的市民多了起来,志愿者们充分利用自己平所学,尽全力答疑解惑。前来问询的市民以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居多,看着他们愁容而来,舒眉而去,志愿者的脸上漾起了满足的笑容。能够用专业知识,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们,就是志愿者们最大的欣慰"南京东路法律援助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让我们从象牙塔里走出来,帮助求助者解答法律问题的同时,也收获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研究生志愿者陆珣懿如是说。
志愿者福祥是第一次参加南京东路的法律援助活动,令他印象深刻的案例是,一位老爷爷说十年前他提出了一项可以申请实用新型专利的产品改造方案,并且当时已经在报纸上刊登,奈何当时老爷爷法律意识不够,未及时申请专利,因而错失该实用新型专利权,现在老爷爷希望得到有关部门的补偿。据他说,咨询了很多人,也找了有关部门很多次,但对提出的解决办法都不是很满意。老爷爷准备继续为这件事奔走。"虽然这件事情不大,但却反映出我国当下公民强烈的权利意识和维权意识,也进一步从侧面反映出我国民众法制观念的迅速提升。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的进步,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利社会大背景!"朱福祥事后说道。同时,此次的法律援助活动,也让朱福祥深刻感受到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巨大差异。他说,"现实生活远比想象中的精彩、复杂。因此,要想很好地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一名法科生,除了要具备扎实的法律知识功底之外,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同样不可或缺。参加法律援助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将我们课堂所学,付诸于实践与服务社会大众;另一方面,通过实践,能够了解自身法律知识与素养的不足,从而不断加强和改进。"
志愿者韩晓玲已经是法律援助活动的"老人"了,在接触了诸多的有关房产、继承、婚姻、借贷等方面的民事纠纷后,她感慨道,"我们所学的法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万能的。很多日常的民事纠纷,尤其是熟人之间,还是建议以沟通协调为首选手段,双方应尽量以解决问题的态度促进协商,各自都退让一步,方能快速和谐地解决问题,早日恢复平静的生活和工作状态。生活需要精打细算,但生活却经不起斤斤计较,生活中的纠纷,不是所有争议都要诉至法院、对簿公堂,法律是保障权利的最后一道屏障,却不是必经之路。当然,如何快速有效地应对现代生活中日益复杂的法律纠纷,早日帮助当事人摆脱困扰,也是我们法律人亟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法律援助是一项扶助贫弱、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社会公益事业,同时也是我国实践依法治国方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今年是上海大学法学院南京东路法律援助志愿活动的第八个年头,志愿者们将坚持"助弱者维权,扬社会正义"的宗旨,继续为市民朋友们提供更优质量的法律援助和普法宣传志愿服务。
 
供稿戴立、李平
 

上一条:材料学院17级联合培养研究生奔赴中科院各研究所

下一条:上海大学法学院优秀校友专访活动第一期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