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感恩前行,再创佳绩——外语学院光华奖学金研究生获奖者感言

创建时间:  2014/11/25  刘萌   浏览次数:   返回

11月18日下午,2014年度上海大学光华奖学金颁奖典礼在宝山区行政楼报告厅隆重举行。光华教育基金会代表陈振川、贾宁,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吴明红,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徐旭,学工办主任王军华出席此次典礼。典礼由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林海霞主持。外国语学院12级研究生黄婷惠、温旎、张毅和13级研究生姜寿涵获此殊荣。以下是获奖者的获奖感言,与大家分享。
暗夜行路,为自己树一盏心灯前行
人们常说,音乐能拯救处于低谷的心情,时高时低回旋起伏的音律正如生活本身,交织着高亢、平缓、低回,不平的旋律刺激着人的耳膜,将其从昏睡、迷惘中唤醒,对新的生活有所期待。无论音乐、美食、美景,这些抚慰人心灵的美好因素,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在平缓时期,敲打着我们身体的某一部位,呼唤着改变。而一些记忆,犹如身体的脐带,连接着在时光中一闪而过的光景,呼唤我们往回看,不要忘记。
光华于我,是变中的不变。无论时光呼啸着将我推向何方,在得知光华名单公布的那个瞬间,这份荣誉已沉稳地扎根在一个消逝的时间点,为特殊的三年树立了一块金色的碑。它汇集了研究生期间的五味情绪,陪我目睹夏夜里黎明前消逝的最后一抹黑色,倾听冬日的深夜是多么安静,唯有键盘敲击的声音,只为第二日的课业能有让自己满意的表现。这段时期,汇集了少年不知疲惫的拼搏,只为博得师长赞同的颔首;有年少鲜衣怒马的肆意,在泮池旁花树下和友人欢乐无忧地大笑;有图书馆中时而清晰如电、时而陷入沉思的眼神;有伟长楼报告厅等不起眼的身影,和众多身影一道捧起一个又一个的受到肯定的任务。光华,是从这段时期走来金色的影子,将三年燃成一把明亮的火把,照耀在记忆里。在光华奖学金颁奖典礼上,校党常委、组织部部长徐旭老师的一段发言一直在脑中回响,他希望我们既要有"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概,又要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清新头脑。是啊,光华于我,将会在处于人生低谷时成为自信与鼓励的源泉,也会在某个发热昏聩的时刻,当头泼下冰水使我清醒地看清前行的方向。
当光华成为一个微笑的符号,它更提醒我不该忘记。忘不了过去的日子里,导师耐心地将自己引入学术的正规,教授为人、为学、为生的深刻道理;忘不了学校、学院的众多恩师在学业、生活等方面给予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忘不了室友、班级同学、朋友,在自己于异国他乡漂泊的日子里,为自己奔走辛劳的质朴与仗义。太多太多人一路走来值得最郑重地感谢,他们是光华奖杯上最值得骄傲、最值得珍惜和感谢的身影。
温旎(于库夫斯坦因)
享受学术,享受褪祛浮躁后内心的沉静
得知自己获得2014年度光华奖学金,真是百感交集,意外过后是一份感动,喜悦之外更是一份鼓舞。能够获得这项荣誉不仅是个人努力的成果,更是与导师的指导、各任课老师的指点、辅导员老师们的关心、父母的支持和身边同学的鼓励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内心充满了感恩。然而,任何荣誉仅是对曾经辛勤付出的肯定,而对于未来更多的是勉励和鞭策,因此这次获奖绝非终点,而是给了我更好的反思自己的契机,整理好自己,开始新的征程。
研究生学习期间,对于学习来说,我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研究生入学之初,自恃是本校直研的学生,心中暗自滋生些许优越感,学习上眼高手低,一旦发现自己能够迅速理解的知识就不会继续深入研究。后来慢慢意识到,由于缺少考研系统的复习,我的专业理论基础相对其他同学薄弱很多,对定义等概念理解不够透彻和全面,给后续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阻力。之后便调整了心态,去图书馆和院资料室借来相关基础书籍进行恶补。在看了一些书籍后,发现自己对于语言学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感觉学习不再是一种任务,更是一种享受,享受每天坐在图书馆里,享受褪祛浮躁后内心的沉静,享受每天付出努力的踏实,更享受每天都有所收获的满足感。之前的学习更多的是完成任务,或者为了获得高分,功利心使得学习成为一项沉重包袱,更不要说享受乐趣。而后来渐渐深入后,发现学习目的并不是为了拿奖学金,更是一种习惯,成为像衣食住行一样的必需品。
获得奖学金无疑是对我前阶段学习的肯定,但与其他更加优秀的同学们相比,仍存在差距,我不能坐井观天,守着现有的成就止步不前,比我优秀的人不计其数,尽管不能妄自菲薄,但必须戒骄戒躁,只有认真反思自己,继续努力才能不断进步。前阶段学习中,我与其他同学就学术上的问题缺乏深入交流,今后要主动与不同研究课题的同学交流和学习,广开思路,相互学习。在学习方法上,也要向其他同学多讨教,解决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等。
作为一名研三毕业生,即将离开这让我不舍的校园,我会更加珍惜余下的宝贵时间,利用好学校资源,在加强专业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为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充分准备。最后要再次感谢各位老师们的谆谆教导、父母、同学和朋友们的支持鼓励,让我在爱和关怀中不断成长。
黄婷惠
"为学先做人",能担当、知感恩
记得我的导师朱振武教授在我刚刚入学时对我们说过一句话——为学先做人。当时的我有些懵懵懂懂,对这句话的理解还不够深刻,还不知道应该怎样"为学",也不理解"为学"和"做人"之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而今,进入上海大学已然一年有余,我也对老师的这句话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与本科生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俗话讲"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读研期间的学习和科研,更多地要靠个人的自觉。译海孤灯,长夜漫漫。多少个日日夜夜我们"挣扎"在翻译的海洋里,痛并快乐着。痛苦,是因为我们当前的水平还难以较好地担负起各项翻译工作;快乐,是因为每当我们完成了一定量的翻译任务,取得了一点小小的进步,我们的内心都会获得极大的满足。
在今年的寒假中,我以第一译者的身份翻译了美籍华裔作家宣亦然的随笔《窗外无界》(Beyond the Window)。在翻译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老师那句话的涵义。"为学先做人",人无信不立。作为一名译者,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对译文负责,对作者负责,对读者负责,也对自己负责。每当我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或疑惑,我都会顺着老师给我的思路悉心调研,有时还会通过邮件、视频等形式与原作者进行讨论,力求将原汁原味的译本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一过程是我成长的过程,我在这其中体味到了很多东西,这其中除了一个译者的担当,还要感谢老师的信任、学院的培养、以及上大这所欣欣向荣的学校带给我的机遇,在此我深表谢意。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我也算是有了一点小小的成果。但是我的导师朱振武教授告诫我,一定要戒骄戒躁,放平心态,不要为了一点小小的成果就忘乎所以。老师的教诲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也渐渐学会了如何在逆境中奋发向上、在顺境中平稳向前。
回想我去年9月刚刚踏进上大校门时的情景,不禁唏嘘。那时的我虽然已是一个23岁的成年人,但还远远谈不上"成熟",甚至是颇为幼稚。是上大给予了我进一步提升自身能力和境界的机会,上大所带给我的一切也必将使我受用终生。
对于此次获得光华奖学金,我十分庆幸,因为有许多优秀的同学也应该获得这份荣誉;同时我十分感激,感激我的导师、我的同门给予我的关心和支持,也感谢学院对我的培养。我将不断地在实践中完善自己、锤炼自己,争取在明年毕业时成为一名优秀的上大毕业生。
姜寿涵、张毅

上一条:管理学院14级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学习月“拓展知识面、助力学术研究”主题活动

下一条:外语学院研究生党总支共议提高研究生宣传工作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