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你十分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这是采访社会科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李林时,他反复强调的一句话。作为一名优秀的硕士研究生,他十分谦虚,并不认为自己是"学术达人"。相反在校期间,他曾获得许多荣誉称号:上海大学"研究生优秀党员"、"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分子",在《上海党史与党建》等期刊上发表过数篇文章,获得过研究生国家学业奖学金,还曾是广受关注的上海大学的明星课程"大国方略"的助教。
坚定信念,精心学术
对于不少刚入学的研究生而言,对如何发表学术论文可能比较迷茫。当被问及是怎样从研一就懂得发表论文时,李林笑着说,投稿刚开始是因为学校对研究生有这样的要求,自己喜欢在充足的时间里,把外界对自己要求的事情尽早完成,不喜欢拖拉,这样才可能自由安排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后来他就给自己树立了一个目标,以后的每篇课程论文都要认真写,并经过反复修改后,一篇篇都发表了。从与李林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上是一个有心人,也是一位有心钻研学术的研究生。
关于如何把学术论文写好的问题,李林认为,研究生的学习是一个"自助式"的模式,期间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校内外得天独厚的学习资源。他从三个方面向我们阐述了他的学术之路。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术研究是一个在兴趣的基础上不断努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感兴趣,才能做深、做透、做广。另外,我们还要多关注学科发展的理论前沿、实政热点并从身边着手进行学术调研,做到学思共长、知行结合并彰显时代价值。这就是要选好题目。其次,要做好文献综述。每一篇优秀论文都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实现的,所以在表达自己观点之前要先聆听前人的声音,甄选好文献资料、作好记录等,以更好地把握研究现状,进而结合社会现实找到创新的突破口。所谓的学术创新就是要在已有研究的基点上找到论证的支点,增添自己的亮点。最后,李林向我们介绍,在阅读文献时,不能走马观花,而要潜心阅读,仔细分析文章的结构设计、问题的提出、论证观点的方法与论据等去"读破"每一篇文献,而且每天要保持一定的量,对于特别优秀的文章还应仔细揣摩学习。针对于如何投稿问题,李林指出,目前投稿主要以邮箱投稿为主,在线投稿逐步发展增多,还有少量的纸质投稿。投稿应坚持"知己知彼、投其所好、有的放矢"的原则,要了解期刊层次,是否有预投论文的栏目,用稿偏向,对作者学历、职称又是什么样的要求,版面费的高低,字数多少等都会影响投稿的命中率,因此一定要多方面考虑,选择适合自己文章的期刊。
反复练习,突破瓶颈
对于学术研究中遇到的瓶颈,他也向我们传授了经验:第一,做学术是一个磨心志的过程,切记戒骄戒躁;要有平和的心态,不焦躁,不急躁。第二,根据自身实际制订详细的生活计划。但兴趣需要循序渐进的培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比较,不知不觉便能发觉自己真正的兴趣点。所以在平时需要不断地多看、多想、多写,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有问题意识,增加论文的广度和深度,才会在写作中碰撞出灵感。只有多花点时间读书,才能功到自然成。
全面发展,走向实践
在精心学术之余,李林还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注重全面发展,他不仅脚踏实地做好学术科研,而且还抓住每个实践的机会。除了做过校内外的多场志愿者外,还在中学里做过实习教师,并且还是广受关注的上海大学明星课程"大国方略"助教,后进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实习等,都为他的研究生生活增添了不少光彩。关于社会实习的选择,他认为要避免功利化倾向,有针对性地择取那些可以在行动中提高自身能力的实践活动,虽然自己在实习单位做的大多是基础性的辅助工作,但对于深处象牙塔的学生来说,仍是收获颇多。李林认为,在学校里,学习永远是第一位的,只要处理好实习和学习二者间的关系,使它们不但不冲突,反而能够相互促进,而且在不同的阶段最好有侧重区分,分清主次,方能做到有的放矢。搞学术也不是一定要整天泡在图书馆里,定期参加学术讲座等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从实践中学到和收获到的知识,反而弥补了在学校学习的缺陷。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有在将理想目标付诸现实行动的过程中付出了辛勤劳动和汗水,才能真正体会到付出背后的成就感。学生对待学业要刻苦努力、严谨踏实,特别是在科研上要坐得住冷板凳,热爱钻研,反复历练,才能做好、做成学术。
社科学院研究生会 叶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