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社会信任:个体认同实现的社会基础、机制和启示

创建时间:  2015/05/08  董芳源   浏览次数:   返回

2015年5月8日中午12:00,社科论坛第一百三十六讲在校本部B409进行。此次论坛,社科学院的尹岩副教授给我们带来了《社会信任:个体认同实现的社会基础、机制和启示》报告,论坛由吴德勤教授主持。出席论坛的有宁丽娜、陈新汉、杨庆峰、周丽昀与邱仁富等老师,还有社科学院的研究生与博士生。论坛的主题密切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个体与社会及国家与现代性建立起积极关系。
尹老师认为,个体作为独立为其生活负责、自主把握人生命运的个人主体,是现代社会对于个人存在方式的规定。个体认同是个人对这一身份、规定性的确认。个体的主体本质和社会性质决定了个体社会信任对于个体认同的重要意义。现代性塑造了个体社会信任的本质、内容和形式,货币、法律、社会角色、专家系统成为个体的置信对象,从而使个体认同在国家认同和社会进步的意义和层面上展开。构建包括促进个体认同价值取向的现代社会信任体系,能够推动我国社会个体认同的实现。尹老师从四个方面,对其观点进行了分析。即,一、个体、个体认同及其对社会信任的依赖。并从五个方面补充这一论述:(一)对于个体的意义界定;(二)物的依赖关系使个人成为个体;(三)个体认同是个人成为个体的前提条件;(四)个体认同与个人社会信任紧密相关;(五)个体社会信任为个体与他者建立对象性关系提供确定性。二、现代性场景中个体社会信任的构成与形成机制。从四个方面说明这一观点,(一)个体社会信任对现代性依赖;(二)现代性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三)现代性的四个核心要素;(四)现代性对个体社会信任的作用。三、个体社会信任对个体认同的影响。现代社会信任体系是指现代社会由各种主体之间基本信任关系构成的信息系统,个体社会信任是其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四、构建新型社会信任体系推动个体认同。尹老师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了精彩的报告。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个体不是"单个的人",而是"在一定条件下无障碍地享用偶然性的权利"独立地为其生活负责、自主把握其人生命运的个人,即个人主体。现代社会与市场经济相联系,体现的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现代社会个人与社会的联结方式是"物的依赖关系",即以商品交换关系确立的普遍的社会关系。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塑造个人的劳动能力,在"普遍的物质交换关系"、"全面的主体间关系"、"高度组织化的社会联系"和"中介高智能化的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现代性社会中,我们在推动个体认同的现代社会信任体系时,不仅强调国家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弄清楚个体应该怎么做。
个体要实现认同,就要积极参与构建符合自身利益的现代社会信任体系。首先,个体需要培养和确立自觉的劳动意识,做一个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劳动者;其次,个体要培养自觉的公民意识,做合格的社会公民;再次,个体要自觉地把自己当作社会的一员、社会主体的有机构成部分,以社会整体的立场、利益和标准确立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信仰以及行为准则,为现代社会信任体系的建立承担责任,为社会和他人提供信任;最后,现代生活中个体特别需要恪守职业道德,做有良知和良能的职业者。报告引起参加论坛的老师及同学们的共鸣,学术氛围浓重。报告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我们期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认真贯彻时,能做到"落细落小落实",进而达到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的要求!
社科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  骆月明

上一条:回首历史丰碑,探寻力量之源——理学院力学所硕士研究生第二党支部参观“历史的丰碑:纪念中共四大召开90周年图片展”专题组织生活会

下一条:理学院化学系硕士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开展“历史的丰碑:纪念中共四大召开90周年图片展”专题组织生活会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