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5日至27日,“兆易创新杯”第十八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安谋科技杯”上海赛区在上海大学成功举办。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上海市学位办公室、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上海市电子学会、上海大学等相关领导出席了本次赛事。来自沪上17所高校、研究所的301支队伍成功报名,278支队伍顺利提交作品正式参赛,同台竞技,赛出创新活力。

6月25日上午,“兆易创新杯”第十八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安谋科技杯”上海赛区决赛在上海大学正式开幕,开幕式由上海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魏宏主持。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段勇在开幕式的致辞中指出,在承办本届研电赛的过程中,上海大学积极响应教育部“鼓励办好研究生创新实践大赛”的要求,进一步依托“教育引导、活动牵引、平台支撑”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着眼战略支撑和高端引领,稳步实施“选优育才”,积极努力为国家解决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上海大学凝心聚力,瞄准大赛所需、学生所需、老师所需,在承担大赛服务责任上更加有力,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上更加有力,充分发挥上海大学学科齐全、人才聚集的优势,全力汇集各方力量、融合各方智慧,为大赛做好全面的后勤保障工作,最后他预祝本届研电赛取得圆满成功。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段勇致辞
中国电子学会曹学勤副秘书长谈到研电赛上海赛区作为标杆性分赛区之一,为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的蓬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希望本届研电赛上海赛区决赛能够通过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三方的紧密合作,为广大研究生搭建创新交融、开放互通的信息平台,提供展示才华、实践磨砺的舞台,同时勉励参会青年学子勇于创新、勇攀高峰,为中国电子相关的行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点燃梦想未来。”

中国电子学会曹学勤副秘书长致辞
上海市教委高教处副处长赵丽霞介绍了“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的办赛初心和宗旨,希望通过系列大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打造校企合作创新平台,营造研究生良好创新实践氛围。她在回顾上海赛区发展历程中指出,上海赛区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以独立的省级单位设立的赛区,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下,走出了政产学研协同办赛的新路子。希望选手们把握时代的脉搏,服务‘国之大者’和‘城之大者’,将所学所能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以创新求支持,在贡献中谋发展。

上海市教委高教处副处长赵丽霞致辞
上海市电子学会秘书长刘一清教授就第十八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上海赛区赛事情况做了介绍,从近5年研电赛举办情况来看,赛事受到上海各大高校师生的广泛关注,队伍报名呈逐年增长态势,研究生同学对创新实践的高度热情,无疑是珍贵的肯定,更促使我们评审专家组要时刻谨记公正、公开与透明,共同打造研电赛“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金字招牌。

上海市电子学会秘书长刘一清教授致辞
随后,评审专家、上海大学王瑞教授代表第十八届研电赛上海赛区评审委员会全体成员上台宣誓,铿锵有力,公正严明。“为实现祖国的科技自立自强做出应有贡献”,参赛学生代表华东师范大学谢祖炜同学上台带领全体参赛成员宣誓,创新巧思载梦启航,青春气息点燃会场。

评审专家、上海大学王瑞教授

参赛学生代表华东师范大学谢祖炜同学
大赛筹备回顾
2023年3月,全国组委会委托上海市电子学会和上海大学承担上海赛区的组织工作,赛事现场的筹备工作由上海大学具体实施,上海大学领导高度重视,安排上海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执行,在第一时间确定了专项工作小组,协调中国电子学会、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上海市电子学会以及沪上52所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工作沟通,感谢上海大学师生员工的辛勤付出。自大赛正式启动以来,已线上线下召开了14次专题会议;通过公众号平台发布、更新研电赛资讯50余篇;并认真细致地运营上海赛区QQ群,6位志愿者在线答疑每日平均时长超10小时;自第十八届研电赛启动志愿者招募以来,我们收到了来自上海大学各学院270位学生的踊跃报名,经过赛事执委会的严格筛选和面试选拔,最终成功招募了近110名志愿者。大赛执委会还邀请了28位高校专家和企业工程师,共计57人次,在11所沪上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了校园巡讲,线上线下覆盖人数约3000人次,内容涵盖备赛思路优化、参赛经验分享、优秀项目实例分析、企业命题解读等方面,为竞赛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辅导保障。在各培养单位的积极支持下,截至报名截止日,上海赛区共有来自17所研究生培养单位的301支队伍成功报名,278支队伍顺利提交作品参加技术赛。

大赛项目介绍
本次大赛报名项目共达127个,共有电路与嵌入式系统类、机电控制与智能制造类、通信与网络技术类、信息感知系统与应用类、信号和信息处理技术与系统、人工智能类、技术探索与交叉学科类、华为6G先进无线技术探索8条科创赛道。
“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各个参赛队伍的选题“心系国家之急”。“大家都对对对团队”(上海交通大学)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同时响应国家“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中“把握生机电融合前沿技术,推进人工智能新技术融合应用”的发展任务,最后向大家呈现了柔性应变和力检测的新型超声导波传感系统;“一路同行团队”(复旦大学)聚焦“互联网+”背景下的无线通信传输容量以及未来6G无线通信,最终向大家呈现了光通未来面向 6G 的长距离太赫兹光纤一体融合的项目作品,该团队完成了320GHz太赫兹信号的850m传输,同时打破了长距离太赫兹信号无线传输的世界纪录;魔幻眼睛团队(华东师范大学)聚焦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从语言交流、旅行导航、学习辅助、文化体验等需求入手,设计出多种智能AR眼镜翻译系统。各个团队探索电子设计的前沿技术和应用领域,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青年智慧和力量,展现了沪上各高校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各个参赛队伍的团队上下一心,齐心协力。“FELab-最强大脑队”(上海理工大学)三位成员各司其职、齐心协力,一位负责编写上位机软件模块,一位负责硬件电路模块,一位负责编写基于FPGA数据处理模块,在机器调试时互帮互助,共同完成整个系统的设计和技术论文的撰写,实现“1+1+1>3”的团队合作。“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各个参赛队伍齐心协力、砥砺深耕,而这必定让他们的创新项目走得更远。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优秀的团队作品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各个参赛队伍经过反复修改、反复测试才有最后的完美呈现。“火光四溅团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前期进行了详细的需求分析,充分考虑了电弧传感、空间弯曲角焊缝和自动焊接等领域的相关知识,经过多轮的讨论和评审,对项目的内容进行了反复优化和完善,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测试,验证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最终才将旋转电弧传感的空间弯曲角焊缝自动焊接系统呈现到我们面前;“RoboTeam团队”(东华大学)在项目准备的过程中,遇到如何充分利用DRL的经验数据的困难时,团队成员并没有打退堂鼓,而是瞄准同一个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提出了一种筛选与嫁接机制(SG),帮助智能体充分利用潜在经验和额外经验,从而快速获得高平均回合奖励,帮助策略的学习收敛到最优。他们凭借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得心应手的动手能力,展现的正是“笃学力行,守正求新”的严谨态度。

团队现场照片
在为时2天紧张激烈的竞赛比拼后,6月27日下午,“兆易创新杯”第十八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安谋科技杯”上海赛区决赛颁奖典礼胜利在上海大学举行。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欧阳华发表致辞。欧阳书记首先代表学校对本次大赛取得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祝贺,并回顾了上海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的筹备协调工作为大赛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此外,他向参与此次大赛的各个团队、评委老师、上海大学研究生志愿者们表示由衷的感谢。新的时代呼唤科技创新新作为,赋予立德树人新使命,欧阳书记勉励大家站在更高水平的竞创平台上,探索上海科创人才培养新速度和新高度,砥砺前行、奋发勇为。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欧阳华致辞
经过相关领域专家代表组成的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评审委员会对参赛作品层层筛选,最终从成功参赛的8个专业赛道方向,278支队伍、819名参赛同学中评选出一等奖队伍56支,二等奖队伍87支,三等奖队伍 87支,优秀指导老师奖56项,优秀组织奖9项,并在一等奖项目中遴选出21个优秀作品入围全国总决赛。
随后,与会的相关领导和企业嘉宾代表为获奖的高校、教师和学生代表颁奖。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此次比赛的顺利开展获得了各方的好评。现场评审专家上海交通大学付教授表示,创新创业能力是研究生的重要素养,本次研电赛为研究生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和学习平台,同学们以研电赛为契机,勇于创新,紧跟科技步伐;同济大学郭教授表示,参赛选手依托科研团队培育重点项目,加强作品打磨,不断提高参赛作品的质量,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本次研电赛为抓手,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夯实电子设计人才培养基础关,为培养卓越人才贡献智慧和力量;来自参赛队伍的孙雪涛同学认为通过比赛,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电子设计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同学们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得以进一步巩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提升;安谋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宋斌老师谈到,本次研电赛的举办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路子,为校企双方将全方位拓展校企,努力培养更多实用应用型人才,未来将共同搭建产教融合、科创共生的协同创新平台,共同打造校企混编创新团队,创造更多更好的大赛精品,促进创新创意创业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动能。
至此,“兆易创新杯”第十八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安谋科技杯”上海赛区决赛在上海大学圆满落幕。本次大赛,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电子学会、“研电赛”全国组委会和上海市学位办、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上海市电子学会的领导下,在沪上各兄弟高校、企业的支持下,齐心合力,协同推进,成功举办。本次大赛报名项目共达278个,共8条科创赛道,展示了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激励创新、鼓励创业、提高素质、强化实践”的宗旨,是为广大研究生提供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全面成长的有效沟通交流平台、成果展示平台和产学研用对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