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6日,上海大学“锚定时代坐标,勇担强国大任”2025级新生“开学第一课”在宝山校区图书馆报告厅顺利举行。

本次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除了图书馆报告厅主会场外,各学院设置了20余个分会场。此外,课程还通过上海大学官方微信视频号全程直播,1.2万余名2025级本硕博新生同步学习。
时代同频·强国大任
——锚定时代坐标,勇担强国大任

校党委书记吴坚勇围绕“锚定时代坐标,勇担强国大任”主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三个问题:我们所处的是怎样的时代?我们身处的上海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我们的上海大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
他勉励新生把握好“三对关系”,勇担强国大任:
一是要立大志,把握“小我”与“大我”的关系。既要设定“小目标”,也需心怀“大志向”,明晰国家与城市发展所需。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道路上,同学们不仅是见证者,更是全程参与其中的建设者,要时常思考专业与国家战略的结合点,接好历史的接力棒,在各领域践行报国使命,用奋斗的青春回答好时代之问。
二是要强本领,把握“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真本领源于扎实的知识传承与大胆的实践创新。他鼓励同学们兼顾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既要下苦功夫深钻专业,又要勇于跨界融合,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变,奏好学科交叉与碰撞的“交响乐”。他鼓励同学们面向真实世界的需求开展创新探索,在实践中检验和迭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三是要敢担当,把握“成才”与“成人”的关系。“成才”是追求专业卓越,“成人”是涵养健全人格。他希望新生在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勇攀科学高峰的同时,更要时刻砥砺品格、陶冶情操、强健体魄、关爱他人、拓展国际视野,努力成为一个心灵美好、人格健全、德才兼备的“全面的人”。


智创未来·使命在肩
——上大人于奋进中书写新篇章

千锤百炼,“叶片”熔铸大国翅膀。“将青春熔铸于国之重器”, 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上海大学冶金工程教师团队)成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玄伟东以一场“美丽误会”开启他的奋斗故事。从误以为“叶片”是电风扇塑料片,到成为国产燃气轮机与航空发动机高温合金叶片的攻坚者,他和团队一起用十年磨一剑的坚守诠释“中国智造”。面对国外技术封锁,团队首创随型控温、缺陷控制等关键技术,打破国外垄断;为攻克航空发动机“心病”,团队历经数万次试验,实现叶片技术三代跨越。他鼓励新生:一是要敢于“做梦”,更要勇于“追梦”;二是珍惜“挫败”,它是成长的“加速器”;三是相信“团队”,告别“孤勇”,你将成为强者。

精卫“探”海,科技铸就海洋强国盾牌。“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上海大学“无人艇”教师团队)核心成员、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谢少荣教授以铿锵誓言开启课程。作为“精海”无人艇团队领航者,她带领团队攻克核心关键技术,以自主控制、集群智能、安全体系三大创新突破,让中国无人艇在风浪中破浪前行。从精确执行海上任务到集群智能协同,从海洋权益维护到南极海域探测,谢老师团队用科技之光照亮蓝色疆域。她鼓励新生自觉将学业追求融入强国的伟大实践,未来的你们一定可以成为更优秀的强国大任担当者!

设计赋能,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获得者、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章莉莉教授以非遗传承与老字号振兴的生动实践,展现上大人的文化担当。她带领团队将苗绣、黄杨木雕、蜀绣等非遗技艺融入现代生活,让非遗公文包、竹编点心礼盒走进千家万户;她以“中国传统色”研发连接古今,用四季江南彩墨、雪域华章系列让文化自信流淌于笔尖;她更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让赤水竹编在设计创新中焕发活力。她鼓励新生在上海大学这个充满活力和挑战的校园里,找到自己的梦想和努力的方向,在心里种下一颗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不断创新,追求卓越!


新生“开学第一课”
是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环节
聚焦理想信念塑造与时代使命传承
引导新生深刻认识“强国一代”的历史责任
筑牢信仰之基
传承报国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