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11月2日下午2点,"命运共同体的伦理精义与价值特质"的主题讲座在社会科学学部208会议室顺利开讲。此次讲座邀请到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王泽应教授作为主讲嘉宾,讲座由科学学部哲学系朱承教授主持。
王教授首先提出了"大德敦化,小德川流"的观点,大德是人们的共同认识,造福人类,小德使人亲近、友善,是个人的个体性认同。王教授指出,哲学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体。其中,合规律性是事物内部的必然性以及发展的趋势,合目的性与人的历练、偏好、生活追求、情感等因素密切联系,二者相互作用构成了哲学。王教授特别强调了伦理学的重要性。王教授谈到,现在的科学技术虽然能模拟人的大脑,但是人的灵性和理性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他将伦理学比作树的果实、身体的心脏和大脑、鸡蛋的蛋黄,在一定意义上,伦理学就是哲学的核心和精髓。伦理是价值判断的最后一个判断,也是善恶界限的最终极判断,因而伦理学是一门救心救世的学科。
王教授主要讲述了"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一次演讲中提出的理念,包括"人类共处于一个地球,共同发展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应该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同舟共济"等内容,得到了各国人民和联合国代表的高度认可,表达了全世界人民的美好愿景,并被写入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当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价值理念,强调了国与国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命运休戚相关、生死与共、福祸一体的关系,是为了建构一种共生共赢共发展的伦理模式。王教授从三个方面讲述"命运共同体"理念:一是命运共同体对一般共同体的意义超越,要求每个成员把"共命运"的伦理精神自觉与"同命运"的伦理精神自醒有机结合,并把价值层面"共命运"与行为层面"共命运"有机统一起来;二是阐明"命运共同体"内蕴的伦理精义,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并深度阐发的"命运共同体"批判继承了古今中外关于共同体和天下观念合理因素,告诫当代人们要摒弃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和零和思维,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利益共生、情感共鸣、价值共识、责任共担"的共同伦理意识和精神,表达中国想要追求和平发展,与世界共赢的真诚愿望;三是"命运共同体"理念富含的价值特质,首先,"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着交互主体性和共生主义的伦理基质,本质上是一种共生主义的伦理价值模式;其次,"命运共同体"有着统合功利与道义,目的与手段,内在与外在,世俗与神圣的价值特质;最后,"命运共同体"凸显着同舟共济,同甘共苦,同心同德的伦理精神。
王教授的讲座内容非常详实,使同学们对"命运共同体"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结构。(社会科学学部2018级硕士研究生黄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