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美术学院“泮池言学”第三讲: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上的壁画审美意识

创建时间:  2014/11/10  史羚妍   浏览次数:   返回

       2014年11月6日下午三点,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在432教室进行"泮池言学"系列讲座之"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上的壁画审美意识"的学术展示。本次讲座邀请国画系教授王文杰老师主讲,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研究生院、上海大学党委研工部主办,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会承办。
教室右侧,展示着王文杰老师的对石窟壁画考察、复制及摄影的作品,体现丝绸之路上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壁画审美意识。将实物图像与本次讲座主题对应的同时,王老师在挥毫纸上,书写或绘制,以便于同学直观理解与感知。
王老师通过放映视频,由"土黄"、"水绿"、"火红"、"云白"、"天蓝"的"五色江孜"话题开始了本次讲座。从历史、民族、地域、图像等多种方式分析了丝绸之路及佛像故事、审美内涵、宗教信仰。以宗教信仰中的"生死观"为导向,引申到浮雕及壁画作品中的"空间观",并以飞天的"药叉"形象为例,阐释其多重内涵。丝绸之路是个世界性的大课题,其中以印度、犍陀罗,新疆龟兹石窟,敦煌石窟的佛教雕塑及壁画艺术较为瞩目。同为贸易通道的茶马古道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元明清,民国达到高峰。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其仪轨、教义、教团组织、美术、建筑形成既有的系统。中国西藏,包括中原内地,丝绸之路沿线各地都在早期基本沿用了其佛教壁画雕塑规范,也逐渐开始了中华民族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阶段于印度等地佛教文化同化融合的历史进程。
作为上海大学"泮池言学"系列讲座之一,王文杰老师以其史学性的思辨思维和实物教学的方式让美院学子们深刻感知印度佛教造像中的时空观和审美意识。此次讲座也迎来几位社会人士和理工科学生的到来,在讲座过程中,王老师与同学们亲切交流,学生积极参与话题讨论,抒发己见,共同体验这别致生动的一课。 
                                                     
                           美术学院研究生会——柳梦洁/文   郭博文/摄影

上一条:美术学院“泮池言学”第四讲: 《唐风胡韵——莫高窟第220窟舞蹈图与唐长安风气》

下一条:理学院“泮池言学”之学术前沿(8)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