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涉外沟通中的文化误解与消除策略——“泮池言学”系列之外国语学院第三讲

创建时间:  2015/11/30  杨青   浏览次数:   返回

2015年11月27日下午,正值新学期伊始,上海大学研究生学术品牌活动"泮池言学"之外国语学院第三讲——涉外沟通中的文化误解与消除策略,在校本部CJ204教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庞好农教授主讲,2014级及2015级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首先,庞教授指出,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密切。在此大背景下,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并学会如何避免文化交流中的误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庞教授以"涉外沟通中的文化误解和消除策略"为题,带领同学们感受了一场别样的文化之旅。
在庞教授的讲座中,他主要以中美文化差异为例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涉外沟通中的文化误解和文化包容问题。第一方面是非言语交际中的文化误解,庞教授主要从四种非言语语言(体态语、副语言、实体语和环境语)介绍了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同时使用大量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加以解释,如副语言中的汽车喇叭声,在中国如果汽车鸣笛,一般情况下行人会停下,让车先行,但是在美国汽车鸣笛所要传达的意思却和中国截然相反,在美国,汽车如果鸣笛,就意味着汽车司机想让行人先走。第二方面是语言交际中的文化误解,庞教授指出语言是人们沟通和交流最主要最常见的方式,对待同一单词事物,语言的不同可能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而这些偏差就造成了误解,针对此方面庞教授同样运用大量实例证实了在言语交际中对同一个短语或句子由于理解的差异会产生很大的文化误解。第三方面是本意良好的文化误解,庞教授指出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这种本来出于好意的言语或行为由于文化的差异和误解最后却适得其反的问题。
针对以上三方面的差异,庞教授提出了消除文化误解的策略,建议我们要秉持入乡随俗的态度,找出文化差异及其隐含意义,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同时积极汲取其他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来丰富自身文化。
此次讲座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同学们纷纷表示意犹未尽,庞教授幽默风趣的授课风格,贴近生活的实例讲解和谦虚治学的态度让大家饱尝了一餐真正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希望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同学们及所有语言研究及爱好者们借庞教授之谆谆教导,能够在以后的研究学习或交流中丰富自身文化底蕴,为中外文化交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外国语学院研究生联合会 王萌丽

上一条:美术学院“泮池言学”第三十四讲:学生系列讲座之浅析城市街道空间中的“库里肖夫效应”

下一条:美术学院“泮池言学”第三十四讲:学生系列讲座之浅析城市街道空间中的“库里肖夫效应”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