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台湾学者潘光哲研究员莅临我院做学术讲座

创建时间:  2016/10/25  省彩霞   浏览次数:   返回

       2016年10月24日上午,应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陈勇教授邀请,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胡适纪念馆主任潘光哲先生莅临我校,为我院师生带来一场题为《历史的知识之光——中国近代史知识的生产方式》的讲座。讲座由我院国学研究中心主任陈勇教授主持,历史系杨卫华教授和4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到场聆听。
        潘光哲先生的讲座共分五个部分:新文化史?还是历史;放宽"历史的视野":以梁启超为例;形象史;历史记忆;理论与材料之间:史无定法。讲座伊始,他以新文化史为切入点,以其代表作《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1833—1898)》为例,指出在阅读史的研究中史学工作者要做有心人,善于发现史料,随时留心书籍广告,虽然未必可以书写出近代中国阅读史的全貌,但却可窥冰山一角,有所收获。紧接着他又以梁启超为例,讲述其思想受到"日本化"的瑞裔德国学者伯伦知理影响,展示了西方思想在中国的"接受史"。潘老师指出,对20世纪初的中国思想界样态,应从更宽广的思想脉络考察。在讲座的第三部分,潘老师向大家展现了华盛顿国父形象的建构过程是如何影响孙中山形象塑造的,以及美国总统威尔逊的"美国神话"形象是怎样为大家熟知的。在"历史记忆"部分中,潘老师认为,历史书写所体现的集体记忆与政治文化的形塑也开始受到重视,但是这里所谓的集体记忆是平行共立亦是相互竞争的。在这种意义下的历史书写不过是基于迷思的叙述,而且压抑了对同类事件的另类解释。在讲座最后,潘老师对各位同学提出了治学建议:在思维方式上要讲宋学,善于拿来主义,为我所用;在具体实践中要行汉学,既要利用好各类资料库,也应学会手工作坊式的搜集资料。
        潘老师的讲座思路清晰,逻辑完整,鞭辟入里,启人深思。与会同学纷纷表示被他风趣的语言,幽默的例子,渊博的知识所折服。潘老师还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解答。讲座最后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文学院历史系  宫陈
 

上一条:“泮池言学”学术讲座——《Light Conversion飞秒激光器的特性及相关应用》顺利举办

下一条:清华大学林泰教授做客马克思主义学院并作专题讲座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