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上午,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陈谦平应邀来我院作了"从朝贡体系到多民族国家——国际化背景下的民国边疆"的讲座。此次讲座是上海大学中国史和世界史合办的高原学科高端讲座,讲座由历史系陶飞亚教授主持,忻平教授、张勇安教授、张童心教授、宁镇疆教授、徐有威教授等老师及来自全校范围的数十位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陈谦平教授首先对学界有关中国朝贡体系的看法进行了梳理,并从"清朝是‘帝国’吗?清朝是不是中国?"、"闭关自守与中华文化的衰落"、"辛亥革命与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条约体系与北京政府维系五族共和的艰难困苦"、"复兴与御侮:危难中的国民政府"、"雅尔塔密约与战后中国版图的确定"六个方面来观察和解释国际化背景下的民国边疆。
就"清朝是‘帝国’吗?清朝是不是中国?"这一论题,陈教授重点介绍了罗友枝、柯娇燕、欧立德等新清史派对费正清的"中国的世界秩序"和柯文的"中国中心"史观的挑战;有关"闭关自守与中华文化的衰落",陈教授在梳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对中国的两大冲击;对于"辛亥革命与多民族国家的认同",陈教授细梳辛亥革命对开启中国传统王朝向现代化民族国家转型的历史进程;接着,陈教授分析了北京政府为维系五族共和背后的艰难,并有针对性地列举了几个具体边疆争夺案例;随后,陈教授论述了自五四运动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兴起后,国民政府在内乱与外侮的复杂环境下为维持国家版图所做的一系列努力;最后陈教授讲述了雅尔塔密约与战后中国版图确定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陈教授高瞻远瞩,用全球化的视野,国际化的史料研究中国问题,避免了研究的局限性和碎片化,意义重大,是经世致用的典范。其讲座既视野宏阔又深入浅出,妙趣横生。在讨论环节,陈教授还就听众的问题作了精彩的解答。在讲座之后,陈谦平教授与历史系教师进行了座谈,对上海大学历史系的高原学科建设提出了良好的意见。
(历史系 陈健赛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