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研究生学术节"师说"系列讲座第二讲暨社科论坛第六十八讲于2012年11月7日下午2点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B401顺利举行。本次社科论坛有幸请到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彭国翔教授为大家主讲"儒家传统身心修炼的智慧及其治疗意义"。讲座由朱承主持,院沈海燕、吴德勤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社科院的数位老师以及来自不同学院的90多位研究生、本科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前来聆听。
"为什么儒家思想会有治疗意义?"——几乎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启了此次精神洗礼的旅程。讲座伊始,彭国翔教授通过新颖的观点和视角解读了儒家传统身心修炼的智慧。他讲到,人经过数据、信息的整合获得知识,但仅仅获得知识还不够,最终的目的是要"转识成智",也就是要把知识上升为智慧。那如何达到智慧呢?彭教授倡导大家要多读经典来丰富知识、培养气质。儒家的智慧是在入世、处世的活动中体现的,彭教授指出儒家身心修养的特点是身心交关、以日常生活为身心修炼,强调不把日常生活作为身心修炼的负担,要以心调身、以身养心,进而达到"终日挥形而神气不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的心态。彭教授运用《孟子》中的话语指出,要养浩然之气,用平和的心态、中庸的处世方式来节制欲望、滋养身心。
最后,彭国翔教授以"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这句话作为对大家的赠言结束了本场讲座,让听得津津有味的师生们有一种"刚开头便煞尾"的意犹未尽之感。彭教授的讲座正像朱承老师说的那样,引经据典,深入浅出,体现了哲学大家的风范。讲座结束后,彭国翔教授与同学们就儒家哲学中身心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互动,让大家从另一个角度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了儒家思想。
相信此次讲座会有效激励大家回归经典、重新解读中国儒家传统经典,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转识为智,获得身心修炼的智慧。
社科学院研究生会 孙韶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