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逐步渗透的今天,中国汉字的神韵正在被消减。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书写,而手写汉字的能力不断下降。为感悟汉字深厚底蕴,传承传统文化精髓,12月2日晚上6点半,上海大学文学院和悉尼工商学院在宝山A201教室联合举办了"上海大学第一届汉字听写大赛"。此次比赛以三人一组为单位,截止11月29日,共 53支队伍报名参赛。报名的火热程度超过了主办方的预期。综合考虑比赛时长和工作强度,两个学院增加了初赛环节,最终共筛选出40支队伍参加正式比赛。听写共分为三轮,第一轮考查同学们对汉语中词语书写的掌握程度,第二轮考查古典诗词中个别词、句的书写,第三轮则听写歇后语中的字词,题目难度包含低、中、高三个等级。
比赛开始前,工作人员首先将40支参赛队分为5大组,每组8支队伍,依次参加第一和第二轮听写,听写内容各不相同但难易程度相近。每支队伍分别回答第一轮中的8题和第二轮中的8题,并累计分数。
比赛开始,主持人依次读出要听写的字词,并给出词语的解释作为提示,选手在规定时间内书写并亮题板。有的选手们紧张地在纸上写了又划掉重新写;有的选手们组内产生了意见分歧,犹豫不决;有的选手们早早写好,自信地准备亮题板。气氛紧张而刺激,答对队伍彰显了三人成虎的合作力量,答错队伍也暗示了他们对这些字的生疏和模棱两可。不少同学掉进了常见易错字的陷阱里,比如把"怄气"写成了"呕气",把"隽永"写成了"隽勇",把"病入膏肓"写成了"病入膏荒"。汉字书写的薄弱可见一斑。
第二轮听写结束后,工作人员根据前两轮的累计得分,筛选了前18名队伍参加第三轮歇后语的听写。第三轮听写难度略有增加,工作人员也更严格,因而赛场里的氛围愈加紧张。主持人依次念出题目,选手们认真作答。每一题答案公布后,现场几家欢乐几家愁,庆祝声和叹息声此起彼伏。随着最后一个词"耪子"的答案揭晓,整场比赛结束。
经过公开公正的分数统计,最后5支队伍获得三等奖,3支队伍获得二等奖,1支队伍获得一等奖。来自文学院的三位男生凭借其扎实的文字功底博得了第一名,赢得了阵阵掌声。两个学院的研会主席为获奖队伍颁发奖状。
通过此次汉字听写大赛,参赛选手亲自体会了汉字书写的陌生和易犯错误,意识到了汉字构造的魅力,同时学习巩固了中国的古诗词和歇后语,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许多参赛选手纷纷表示对听写大赛的喜欢,并热切期待明年可以再次举办。
悉尼工商学院党委宣传部 王梦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