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文学院“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机遇与挑战”——访陈建栋、周敏

创建时间:  2013/12/17  赵凤欣   浏览次数:   返回

12月4日下午13:30,上海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会在校本部A602室举办了"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机遇与挑战"讲座,邀请上海大学与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联合培养的陈建栋博士和上海大学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联合培养的周敏博士为大家介绍经验。文学院副院长、研究生党总支书记郭红老师,研究生专职委员郑丽老师及研究生代表出席了此次讲座。
讲座一开始,郭红老师向大家简要介绍了近年来上海大学国际化培养的战略,以及陈建栋、周敏两位博士的主要背景,鼓励同学们开拓眼界,善于利用学校提供的良好平台,抓住机遇提升自己,勇于成为一个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人才。随后陈建栋博士和周敏博士先后就申请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的前期准备、详细过程、步骤注意点以及他们出国后学习生活的点滴和同学们进行分享。陈建栋博士指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申请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项目并不是一件难事,关键是你有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其次,一定要有阳光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的能力。这是一场持久战,整个申请过程会非常缓慢,要有耐心,要有遇到各种困难的心理准备。周敏博士强调,参与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项目是开拓视野、提升自己综合实力的好机会,有了联合培养的想法,就行动起来,不要等待!随后郑丽老师也结合了自身的情况发表了听后感。同学们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两位提问,都得到了详尽的解答。
这次讲座在热烈的讨论之中圆满结束。参与此次讲座的同学纷纷表示,通过学习和交流,增加了自己对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的了解,使自己更加认识到尽快做好自身规划的重要性。
在本次讲座之后,我们对陈建栋、周敏两位博士进行了简短采访,内容如下:
 
问:您最初是基于哪些考虑决定申请联合培养的博士项目?
陈建栋:这和我人生的规划有直接的关系。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是留在高校做一名研究人员。但是当前国内的形势就是211以上的高校,基本上都优先考虑海外背景的博士生。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如果只在国内读完博士,无论是思想方法还是思维模式,都比较单一,如果能有机会留学,即使只有一年的海外学习机会,那也是对自己眼界的一种拓展。所以当知道上海大学与悉尼科技大学有联合培养的双博士项目时,我就义无反顾的报名了。
周敏:首先,我是学现当代文学的。美国学界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或者更大的汉学研究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相当多的研究成果已经被介绍到国内,对国内的相关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我本人也带来了很多的启发,很想与其近距离接触更深地去了解,拓宽自己的研究视野。其次,学术成长离不开跨地域、跨学科、跨语言的交流。我本科学的是英语专业,想借去美国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为今后的学术交流打下基础。再者,我很想走出国门,看看外面的世界,丰富自己的人生。最后,上海这个国际性大都市以及上海大学大学文学院为我提供了很多认识国外的汉学家的机会,在与他们沟通的过程中,彼此了解,他们很愿意给我提供去他们工作的学校的便利,这也促使我下定出国留学的决心。
 
问:您觉得什么样的同学更加适合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项目?
陈建栋:有着一定的学术素养,同时外语水平较好,与国外学者有过联系或者接触的同学更加合适。
周敏:我的观点也差不多。首先,要有较广的学术视野,对西方学界有一定的了解,对西方学界相关研究成果感兴趣。其次,有一定的外国语言基础和一定的交际能力。最后,有强烈出国留学的愿望并且有足够的耐心准备联合培养所需要的一切要求和手续。
 
问:申请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学位与国内单一的研究生学位相比有哪些优势?
陈建栋:首先,你有海外学习的背景。无论从眼界还是研究方法上,比只在国内学习的同学都有优势。其次,如果是两校有联合培养学位的协议,可以同时获得两个学位,无论是将来就业或者继续学习,都有更多选择余地。
周敏:我认为,其一,在外国语言上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二,在学术视野上会更加开阔。再者,能扩宽自己的学术关系网络。然后,人生更加丰富,对世界能有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最后,就业上也会相对有优势。
 
问:申请联合培养的(硕士、博士)学位项目需要哪些准备工作(步骤和注意点)?
陈建栋:首先你需要通过某种方式与国外的导师联系上,向对方展示你的学术能力,让国外的导师有意向要你;第二,需要准备一份海外学习的研究计划,因为国外学校官方审核的步骤都需要有研究计划;第三,需要将你自己以往的成绩单、学位证、毕业证做好翻译;第四,需要提前准备好外语成绩单;第五,在此前步骤都顺利的前提下,你才能拿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奖学金。
在整个过程中,要及时关注各方面的信息,要注意与海外导师联系,要设法获得各方面的支持,包括自己导师、海外导师、学院、研究生院和国家留学基金委等。
周敏:这方面网上有很多"攻略",我只就联系导师上说一点,就是平时要做一个有心人,无论是阅读西方相关学术著作还是参加各种国际性学术会议(上海大学文学院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参加此种学术会议的机会),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国外教授,敢于当面或者写信与他们进行交流,建立初步的友谊,为今后的进一步合作打下基础。不能为了联合培养而联合培养,要真正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学人和学术方向。
 
问:您给想申请联合培养项目学弟学妹们的一些建议吧。
陈建栋:第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做好计划,安排好时间。第二、掌握关键信息,关注研究生院、学院以及国家留学基金委的通知。第三、要有阳光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的能力。整个申请过程非常缓慢,要有耐心,要有遇到各种困难的心理准备。
周敏:建议就一条,有了联合培养的想法,就行动起来,不要等待!
 
采访者   郑月
责任编辑 赵凤欣

上一条:法学院学子积极备战“正言杯”决赛

下一条:计算机学院第五届研究生算法设计与应用竞赛闭幕式顺利举行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