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上大师生有幸聆听林少华教授演讲,其主题为"学术研究的当下性:‘象牙塔’与大众之间"。少者听之如见日出之阳;壮者思之如沐日中之光;老者赞之如伴炳烛之明,皆能受益匪浅,有所触动。
讲座伊始,通过回忆袁伟时教授对《挪威的森林》一书的评论,林少华教授表明了自己翻译村上作品的初衷。时值改革开放不久,村上春树作品体现着鲜明的个人主体性,充分尊重个体尊严,林教授希望通过自己的翻译将这种精神与思想引入中国,为中国社会的改变提供一种可能。此后教授陆陆续续翻译多部文学作品,为丰富读者阅读内容,催生新的社会思潮做出巨大贡献。但在目睹当今学术之现状后,林教授认为自己使命与任务发生了改变:由昔日"对孤独的守护,对真美的追求"转变为"超越个体的孤独感,发扬大丈夫精神"。林教授改变绝不是凭空突转,且看当今,不少学者过分媚外,丧失国家立场,缺乏问题意识;研究的领域"谨小慎微",远离社会大众,抛弃真正思想;为人摒弃人格,忘却道德操守,忽视广场启蒙。这样的知识分子于社会无用,这样的象牙塔不如倒掉,而后重建。林教授结合在课堂中推荐学生阅读陈寅恪、梁漱溟、马寅初以及钱理群等大师著作的经验,引用傅雷、许纪霖、崔卫平等许多教授的生平言论,介绍最近国家学术建设的最新进展,向听众表明知识分子应坚守自身品格和风骨,做学问要考虑当下性,关注当务之急,拥有宽广的境界和崇高的情怀,注重自身的的治学方法和精神格局,进行的研究应立足于社会进步,人类幸福,升华人性,引渡灵魂,让所学所文成为经世济用之国家公器,而非谋取个人名利之私器。而在一些具体领域,林教授也时有精妙观点,他主张外语类学生也可用中文写论文,尤其是文学专业研究生。同时林教授认为书写学术文章时学者也应有修辞、文体以及语言自觉,并表达了对当今社会汉语品相的担忧。教授提醒听众,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而做人作文,如无个性,不免遗憾。在最后,教授向我们朗读了他的书评,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文辞,无不提醒着我们应该如何做学问,如何做知识分子。
讲座虽已结束,但佳音绕梁,三日不绝。林教授云人生有四重境界:欲求、求知、道德、和审美,虽距大师尚千里之遥,然向善求美之人往矣。让我们谨遵教授之谆谆教诲,胸怀天下,志存高远,精益求精,见贤思齐,尽力做一名,中国好书生。
13级笔译研究生党支部 蔡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