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生命不止 奋斗不息 ——对学术新锐姚骏峰的采访

创建时间:  2015/05/05  宋春婷   浏览次数:   返回

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姚骏峰,机械电子工程2012级硕士,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样,热爱生命、热爱挑战、热爱科研。
一、读研之路
姚骏峰本科阶段便获得过上海大学校长奖学金,本可以仅凭本科阶段优异的学习成绩以及丰厚的科研成果找到一份旁人羡慕的好工作,但是,他还是毅然选择了继续读研。关于这一点姚骏峰如是说,本科四年的读书以及科研模式,更倾向于泛化的理论学习。他也曾经参加过实习,但是在实习中他了解到继续钻研,深入地学习了解专业知识是十分必要的,所以他选择直研本校继续深造。
姚骏峰分享了一个小故事让人感触良多。他回忆说,曾经因为学习英语在图书馆还未开门前,便在图书馆前面读书,偶遇一个晨练的老爷爷。老爷爷看着姚骏峰说:"我孙子要是有你一半努力就好了,不过还好他是上海人。"这件事也让一个作为上海人的他颇为震惊,可能也正是有些家长的这种思想,上海的同学读研的相对较少,但是他觉得人不能够仅仅满足于混个文凭混个工作,应该要有更多的追求。
二、学术成果
研究生三年的学习中,姚骏峰也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在国家863计划主题项目"极地科考机器人装备"中,他负责机械部分的南极科考机器人"大球"成功于201514日于南极试验成功,推动了我国南极考察进度;在上海海事局的课题"水面无人测量艇收放系统研究及设计"中,他设计了USV水面无人艇自动布放回收机构;另外他参与了国家海事局"水面无人智能测量工作平台"项目,并负责了低温能源管理系统的设计。
他欣喜地告诉笔者,在这些项目中,他的统筹管理、团队合作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同时也结识了许多朋友,丰富了自己的人脉关系。另外,具体项目的实践中,让他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他发现,工程项目不同于实验室项目,需综合考虑环境中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在实际的南极考察中要考虑设备的防尘防潮等影响。这些经验都是弥足珍贵的。
三、生活分享
在研制"大球"的时候,进度很赶,他每天都必须研究到很晚,当自己完全沉浸在其中时,问题也就会一个个解决了。他很喜欢自己的团队,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对自己的学术研究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偶尔遇到团队争议或者难以磨合的时候,他们并不是运用传统的发言争论方式,而是选择相对比较轻松的环境,大家边吃边讨论。在这样的氛围中,大家的情绪都会更好地抒发,也不会造成团队之间因为意见相左而不和谐。他笑着说道:生活中的很多难题,换一个角度去解决,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与了这么多项目的姚骏峰,平时生活中也并非全都是学习,他的业余爱好是摄影,记录生活中美好的点点滴滴,而这一爱好从四岁起便开始了,算起来也坚持了二十余年,可以看的出他是一个坚持的人,面对困难时,这种毅力也是必不可少吧。
采访的尾声,他给学弟学妹们一些寄语:我们要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多参加实际项目,在项目中提高自己,当难题一个个被攻克后,自己的经验也会越来越丰富,坚持的品质会让我们收获颇丰。谈到未来,姚骏峰眼中没有迷茫——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机自学院研究生党总支   汤海洋

上一条: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访机自学院优秀学子许其超

下一条:环化学院研究生党总支开展党员进社区义务劳动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