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社科论坛第一九七讲:“理解技术与伦理的新视角——身体”

创建时间:  2017/10/16  赵荣锋   浏览次数:   返回

2017年1013日中午12点,社会论坛第197讲在宝山校区社科楼304举行。此次讲座邀请了上海大学哲学系周丽昀教授,为大家带来"理解技术与伦理的新视角——身体"的主题讲座。讲座由吴德勤教授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欧阳光明,杨庆峰副教授出席讲座,社会科学部学部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首先,周丽昀教授对"身体"的涵义进行阐释。周丽昀教授指出,这里所指的身体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身体,而是庞蒂所说的"身-心-世界"三重蕴涵的身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身体的内在部分被移植或者被改变,比如:修复术、整形术和赛博格。
周丽昀教授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身体产生的影响推动人文社科领域里关于身体的各种研究的发展。为了阐述清楚这个问题,周丽昀教授重点讲述了赛博格、赛博格空间以及主体与客体的问题。赛博格(Cyborg)是指通过某种电子手段控制的一个有机体,是人、机器、动物的有机整合体,被认为是新的人类形象或者说是后人类形象;赛博格空间(Cyborg space)是一种信息技术文化的空间,它不仅仅只是一种物质的空间。周丽昀教授表示赛博格概念的出现对身体与意义的关系进行了重构,同时赛博格也有着丰富的隐喻意义,比如:反对霸权主义、主张多元、反对一种政治一种伦理一种科学;情境化知识并不会导致知识的无效,反而可以实现部分的有机整合。技术改变了对身体的认知,作为自我始基的身体在今天已经完成了去中心化。当今的伦理学已经开始从主体伦理学向身体伦理学的转变。在当今世界,由技术引发的与身体相关的伦理问题已经呈现出来,如:生命伦理、赛博格伦理、设计伦理等。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仍然有分歧,需要进一步的理论研究。
最后,周丽昀教授指出,在以身体为视阈的考察之中,我们需要关注多元主体、微观体验、不确定性、情境性与差异性。以身体为视阈的研究让我们重新审视技术、伦理与身体的关系开拓了多种新领域的研究,有利于各学科的发展和自身思维方式的转换。
报告结束之后,大家对客体的主体性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相信通过今天的讲座,大家对未来人与技术的关系发展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也对身体伦理有了更多的理解与思考。
2017级硕士研究生  李梦雪

上一条:外国语学院泮池言学系列讲坛(一)之“语言文化与世界文明”

下一条:理学院泮池言学(四)学术前沿之二维时空中的“细长因果集”面积计算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