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30日下午,由上海大学研究生工团委和研究生联合会主办、文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的第十届研究生学术节"学术华彩"研究生讲坛的第13场特色讲座——《西方当代新无神论运动及其意义》在上海大学新校区A602举办,讲座由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黄保罗博士室主讲,历史系刘义副教授主持,舒健、杨卫华等老师及多位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一开始,黄博士便讲述了他对这一科研项目的研究深度,先后介绍了何为"新无神论"、新无神论兴起在学术界的巨大震撼与打击、其兴起的较远渊源、新无神论与旧无神论的区别、新无神论的主要观点及麦格夫等人的回应与批评。他指出,"新无神论"一词是沃尔夫(Gary wolf)在2006年为英国面向关注未来的聪明而好奇之知识分子的杂志Wired撰文时开始使用的。其四位著名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美国学者萨姆·哈里斯、美国塔夫里大学丹尼尔·丹尼特以及克里斯托弗·希钦斯,被学术界誉为"新无神论四骑士"。
同时,黄博士还阐述了新无神论具有同期性的特点,是对启蒙运动之弊端引起的宗教基要主义的反对力量的集合。它否定上帝的存在,否定所有宗教,但特别着力批评基督教。其原因可能是基督教是一个可以安全地批判的目标,若批判穆斯林教则要付上高昂的代价,这也反映出新无神论对基督教有明显的不理性、不公平色彩。新无神论的兴起对汉语学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而将宗教与自然科学对立起来也是道金斯等新无神论者的论证方式之一。黄博士在讲解内容的最后一部分也指出,若认识了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周期性现象,则会发现,新无神论很难为人类的发展带来光明。
在师生互动环节,场面气氛热烈。文学院历史系刘义、舒健、杨卫华等老师先后参加了讨论。在场的师生对当代西方的新无神论这一研究主题颇感兴趣,纷纷提出了问题,其中不乏与一些发表相近言论的中国学者的观点作比较。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黄博士都一一做了详细解答。最后,黄博士的精彩讲解得到了在座师生的一致好评,"西方当代新无神论运动及其意义"研究讲座也在踊跃的讨论气氛中圆满结束。
历史系 蒋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