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文学院“师说”系列第32讲——“寻找当代杰作”圆满举行

创建时间:  2013/12/06  赵凤欣   浏览次数:   返回

12月5日13:30,文学院邀请著名旅英诗人杨炼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师说"系列讲座。讲座在宝山校区A楼602会议室举办,吸引了我校近60名的师生到场,济济一堂。杨炼教授在会上不仅道出了写诗的真谛,而且还为大家深情朗诵了自己及他人的诗作,引来阵阵热烈的掌声。他的随和性格、翩翩风度、国际视野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大家感受到了诗作大家的风范。
本次"寻找当代杰作" 讲座由文学院陈晓兰教授主持,她首先代表上海大学师生欢迎了杨炼的到来,并简单介绍了他的旅居英国的经历、著名作品等信息。紧接着,杨炼教授以顾城的故事开始了讲座,由顾城说开,谈到了旅居诗人的生活及精神状态,从旅居诗人遭受的语言的困境、"漂流"的困境说到寻求自身的"精神之根"的历程,最后得出了"人生的真谛在脚下",他的诗作《大海停止之处》也是由此诞生。他在谈到中英诗人对于"流亡"这一词语的阐释中说道,他认为最精彩的汉语阐释是"从死亡开始流动"——一首诗歌产生之后如无新诗而只是重复则为死亡,并提出想要"重生"只有一个方法:写出另一首诗。他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度上,提出中国诗歌应该冲破语言障碍走向世界,因为诗歌代表的即是"文化之根",吟诵的是民族最本真的真实。他最后提出了一个问题:全球化环境中,我们应该怎样在文化错综交错的世界坐标点中寻找一个立足点来评判世界杰作?他给出了自己的一个答案,即"深度",他紧接着以一首农民工的诗歌来为大家阐释这一点,精彩的朗诵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讲座最后的互动环节中,有多名研究生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杨炼也耐心为大家一一回答。最后,他还对在座同学进行了鼓励,在座的各位同学及老师都感到受益匪浅,讲座在大家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学院 段晓燕

上一条:外国语学院师?说系列讲座之“Rambling Thought About Translation”(翻译之思考)顺利举行

下一条:理学院研究生会成功承办师说讲坛之“美国大学之我见”报告会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