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回音穿过岁月长河,青春的号角在新时代吹响。翻开书页,探寻五卅印记;穿越时空,对话革命先驱。传承五卅精神,续写百年薪火。上大研究生在书中体悟精神力量,追溯校史中的五卅记忆。

1925年5月30日,上海爆发“五卅惨案”。 为抗议日资纱厂枪杀工人顾正红及租界暴行,工人学生联合示威遭镇压,引发全国反帝怒潮。在这场风暴中心,上海大学成为重要策源地: 邓中夏、瞿秋白等师生领袖深入组织工运,创办《热血日报》,领导游行,何秉彝等在南京路英勇献身。他们的热血,铸就了上海大学与五卅运动不可分割的红色基因。
为纪念五卅运动100周年,赓续五卅精神,凝聚青年力量,近日,上海大学研究生团工委于宝山校区A417举办“校史中的五卅记忆”专题读书交流活动。活动通过主题宣讲、多维对话等环节,以书籍为媒、以历史为鉴,追溯五卅运动的壮烈史诗,解码上海大学红色基因,激荡新时代青年的热血与担当。上海大学研究生团工委学生骨干,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学院学生代表参与交流会。研究生团工委学生骨干张思琦主持交流活动。
五卅映上大:以热血铸就红色丰碑
上海大学青马研习会会长、第四期青年讲师团成员、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杨芯懿以“五卅映上大,薪火传世代”为题展开宣讲。她从“二月罢工的星火”讲起,还原1925年沪西工友俱乐部开展工人运动的细节——邓中夏、刘华等革命先驱深入工人夜校,团结工人力量,发展党组织,成为五卅运动中反帝统一战线的雏形。
当顾正红的鲜血染红南京路,老上大师生化身“决死队”先锋,以传单、讲演直面租界巡捕的枪口。《热血日报》的呐喊,是知识分子的觉醒,吹响反帝运动的号角。杨芯懿提到,瞿秋白在五卅运动中创办《热血日报》,大量报道上海和全国各地反帝运动的动态,歌颂广大人民群众在反帝运动中可歌可泣的英勇行为。她还以何秉彝等革命先驱英勇斗争的实际,强调“苦心求索,积极勇进,坚韧不拔”的精神内核,并呼吁青年学子“继承先烈遗志,肩负复兴大任,点燃理想信念之火,使星火燎原,以青春之梦托举中国梦”。

青春视角:从书页到实践的信仰接力
读书分享交流会中,四位青年学子以书籍为镜,从不同维度解读五卅运动的“时代回响”,传承五卅精神,从历史中汲取前行力量。
文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方栩婷分享,1925年前后,以上海为中心,工人阶级与学生群体共同掀起的反帝反压迫浪潮,尤其是“五卅惨案”激发起的全国范围的罢工、游行与抗议。在那一页页泛黄的历史记录中,我仿佛看到一群年轻的工人和学生,在异国资本与封建余孽的双重压迫下,毫不退缩地走上街头——其中,也有来自“老上大”的身影。老上海大学师生积极参与宣传、组织、声援,或许那些名字在今天的校园中已不常被提及,但他们曾是那个时代最坚定的信仰践行者。他们是“五卅精神”的一部分,而这精神,从未真正远离。
微电子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黄逸鸥说,在读《新编中国工人运动史》时,我仿佛置身于动荡年代里中国人民为民族尊严与阶级解放而奋起抗争的壮阔图景。这场运动不仅是工人阶级力量的觉醒,更是一曲用热血与生命谱写的时代悲歌。老上海大学师生在运动中的英勇表现,堪称时代楷模。革命先辈们白天是三尺讲台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引路人,夜晚便化身革命的先锋。在他们的带动下,老上大学生们深入工人区,耐心讲解革命道理,组织罢工斗争。书中描绘他们在昏暗油灯下编写传单、在街头激昂演讲的画面,让人真切感受到信仰的力量。他们用行动诠释了知识分子的担当,也让五卅运动的火种得以更广泛地传播。重读五卅运动的历史,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它让我铭记那段屈辱与抗争的岁月,更让我理解了今天和平发展的来之不易。
法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贾葆懿谈及自己阅读《上海大学与五卅运动》的感触,读书时百年前的风云激荡扑面而来:南京路上的枪声、平民夜校的灯火、师生与工人并肩呐喊的身影……五卅浪潮中的老上海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革命的熔炉。邓中夏、瞿秋白在讲台上播撒马克思主义火种,杨之华、刘华在这里组织工人夜校,何秉彝从这里走上南京路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直至牺牲。“红色”是上海大学的底色,这红色是鲜血染就的信仰,是青春燃烧的炬火,是流淌在上大人血脉中的红色基因。百年后,我们重读这段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追溯上海大学的红色基因,更是要接过传承的火炬。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王思懿分享,当我读起《中国青年运动一百年》这本书,书中提到21世纪青年“开风气之先”的社会参与,如环保行动、公益志愿服务、网络舆论监督等,正是五卅精神中“革新意识”的延伸。我曾与班级同学自发组成志愿服务队伍,多次参与到学校、社区的志愿服务中。我相信中国青年运动的形式虽与百年前迥异,但其精神内核始终未变。青年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一支伟大力量。无论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还是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五卅精神从未褪色,它已化作新时代青年的文化基因。
以史明志:让红色基因焕发新生机
活动尾声,研究生团工委学生副书记郭晶莹作交流分享。她结合同学们的读书感悟,回顾百年前老上大师生投身五卅运动的爱国篇章。她指出,五卅精神不是博物馆的“标本”,它要求我们既做历史的“解读者”,更做时代的“书写者”。 新时代青年肩负着传承红色薪火的使命,应当将学习五卅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中,以实际行动践行先辈遗志,用青春的力量回应先辈的期许,勇敢奔赴未来的每一场挑战。
(来源:上海大学研究生团工委)